【再思博物馆】政府应否话事? 黄英琦:不公司化难改革
许多人心中,“政府”和“公务员制度”已不知不觉跟“官僚”、“繁琐”、“效率低落”等字挂钩。香港的博物馆原来也曾有过独立于政府的可能;不过早于2010年有关公司化的讨论正式盖棺,博物馆至今依然跟文娱节目、体育场地一样,隶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之下。曾撰文倡议博物馆公司化的西九委员、文化工作者黄英琦一直确信,公司化才是香港博物馆的真正出路。“博物馆若没有公司化,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改革。”
何谓公司化?
先谈“公司化”(Corporatization)—— 博物馆公司化,即脱离现有康文署架构,另立法定机构,再由按法规成立的单一管理局管理,目的就是令博物馆能更独立灵活的运作。
公司化后,政府依然可向博物馆拨款,但博物馆同时得更积极向外开源。1999年,时任特首董建华“杀局”,康文署取代市政局后,香港舞蹈团、香港话剧团及香港中乐团率先于2001年实行公司化;2002年,文化委员会发表报告建议设立“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及至2007年,由民政事务局成立的博物馆委员会亦建议政府“将公共博物馆公司化”。报告亦指,博物馆在政府架构下所受的制肘 —— 如宣传及推广时有欠主动积极、受制于政策而难以购入馆藏等等,于是博物馆“公司化”的议题掀起好一阵子的热议,而其时的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表示支持报告内容。但去到2010年,民政事务局正式表示否决公司化建议,终结横跨近20年的公司化讨论。
身为董建华年代的文化委员会委员之一,黄英琦认为香港博物馆一天不能公司化,其他改革根本难以实行。她认为博物馆公司化乃大势所趋:“将博物馆归入公务员体制的做法经已过时,公务员文化始终做事‘惊青’,但博物馆得有勇气有主导权,敢于创新。博物馆在营运上要有灵活性,以聘请更多专业的策展人和顾问。”
她亦指出,英国的Tate Modern本来属于国家部门,但独立后,可更自由去聘请不同人才,令博物馆发展得更好。不只大名鼎鼎的Tate Modern,美国的大都会艺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京都博物馆等,皆为私立博物馆或由法定机构经营。黄英琦认为公务员体制妨碍博物馆灵活地聘用人才,她认识曾在海外就读博物馆学、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受制于一级级的公务员晋升制度,不得插队,于是无从入行。
“好多人误以为公司化就等如商营化。公司化即是incorporation,即是组织化。公司化并不代表政府从此跷起双手不理,政府一样要资助,只不过大家要倾,也要求博物馆有一定的筹款能力及跟不同与事者合作的能力。”
但当时在博物馆公司化的热议下,博物馆员工大为反对,不但担心架构重整后失去公务员身份,亦忧虑经费庞大的博物馆难以自负盈亏,黄英琦当然不认同:“现在经已公司化的舞蹈团、话剧团、中乐团不也发展得很好吗?现在他们自主营运,一样在外筹集到资金。反观以前他们依附于市政局,没有发展独立个性,运用资源亦有太多局限,想搞大制作并不容易。”
她亦举例,指在当今创新科技当道的年代,科学馆的品牌必定吃香、吸引不少公司合作,相信能够筹集大量资金。但她亦强调,其实康文署辖下的博物馆相当节俭,而且也有不少有心人。“可惜制度绑手绑脚,职员受制于政府部门的采购和公开程序,又怕被投诉,所以博物馆未能即时回应这个时代。”
不难估计,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一直坚决反对艺术馆公司化。“欧美国家的艺术教育很好,博物馆文化已深植社会,所以企业和人们都乐意捐助博物馆。但香港的博物馆倘若独立,真的能找到足够赞助吗?”她又指出,公众捐赠藏品,皆希望博物馆能永久保留;倘若博物馆因营运不佳而需抵押藏品,便很难向公众交代。
也如馆长所愿,自从民政事务局于2010年否决博物馆公司化后,公司化的讨论便已无疾而终,博物馆将继续在官僚制度之下存活,得与其他部门角逐资源。博物馆复修重建,但公司化的讨论早已被搁置,即使博物馆硬件变得多么现代前卫,但博物馆仍能冲破官僚思维,更积极的回应当下的时代、大众的生活吗?
(“再思博物馆”系列十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