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博物馆】艺术馆复修 谭美儿:要以艺术讲香港故事
“有观众投诉,说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骂我们没好好做宣传。这代表我们的形象并没有深入民心。”
城市爱打造文化地标。纽约有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巴黎有庞毕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伦敦有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香港也(相信)将有M+ —— 但其实早在M+前,尖沙咀海滨已矗立着一座虾肉色(个人觉得更像粉红)的香港艺术馆,貌似跟旁边景色融和,但又似一个密封盒子。虽然香港艺术馆馆藏超过1.6万件,十分丰富,也曾举办过大卡士展览如埃及木乃伊和国宝展,但总馆长谭美儿无奈的说:“有观众投诉,说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骂我们没好好做宣传。这代表我们的形象并没有深入民心。”现时已闭馆复修,将于2019年重开的香港艺术馆,誓将重新定位,拉近跟民众的关系。“我们希望以艺术去讲一个香港故事。”谭美儿道。
要从“离地”变成“着地”
查阅资料,香港艺术馆2014-15年度的全年入场人数多达41万,却被同样坐落尖沙咀的另外四间博物馆大大抛离。记者采访中学生,有学生一听“艺术馆”的名字就皱眉,说即使从未参观过,但已觉这地方十分沉闷。关于香港艺术馆,艺术家林东鹏还说,小女儿见到展厅黑黑沉沉,吓得不敢入内;记者则隐约记得中学时被老师带去填工作纸的惨痛经验。得沿电梯而上的艺术馆,似一间高古幽深的殿堂,安静的守卫高雅的藏品。或许香港人总是闻“文化艺术”便嗤之以鼻,是源于这个接触艺术的初始印象?怎样也好,谭美儿就是想改变:“我们就是想把这间‘离地’博物馆变得‘著地’。”
万事起头难,首先要从设计开始。改变这个曾被旅游网站Virtual Tourist选为“世界第8最丑建筑物”的外观 —— 一楼的入口将移至地下,再增加多个入口;亦会用大量玻璃设计,让路人亦清楚可见艺术馆内部活动。此外,艺术馆亦会新增两个当代艺术展览厅,其中一个会是香港当代艺术的常设展览。
香港艺术馆在尖沙咀开馆的首个展览为聚焦法国艺术的“Too French”,自此亦常被批评太过崇洋,但是谭美儿好肯定香港艺术地位,希望加强推广:“所谓国际大都会,其实个个也差不多,但香港怎样从中找到自己个性呢?我觉得我们更应去发掘自己的人才及文化根源,而不是盲目追求前卫、世界性。”譬如说,谭美儿于2007年曾策划一个至今仍让她自豪的香港艺术展览“不中不英”,以香港独特语言特色切入,以艺术展示香港混杂多元的文化位置。“简单来说,我们要讲一个香港故事,或是一个以香港语言来讲的国际故事。”
不想只做“罐头展览”
此外,一向有声音批评香港艺术馆的策展沉闷,如解说不多、或偏好以编年史式顺序陈列展品等,造成与观众的疏离感,谭美儿不卑不冗,表示希望改进:“曾经有同事形容,觉得香港艺术馆像一家展览中心。虽然举办过好多个重要展览,但展厅之间没有沟通,中国书画在当代作品旁边,犹如精神分裂。”所以谭美儿声称将来的展览会一改“以物为主”的陈展方式,变成以人为主,希望从艺术家的生活情感或想法切入,让观众更容易从中找到联系甚至共鸣。
“以前我们太强调因为这位是艺术大师、这是个重要的艺术运动,所以大家要认识。但我相信艺术应是感性而不是知性的,介绍艺术就像介绍不同个性的朋友,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性格喜好而去认识、选择。”将来重新开馆后,香港艺术馆可能会举办梵高展览,除了会以梵高此人切入展览外,谭美儿称艺术馆亦尝试同场展出内地画家石鲁的作品。两位画家同样在精神疯狂的状态下创作,但一东一西,一以油彩、一以水墨,对映成趣。谭美儿亦指,不希望只做“罐头展览”,把外国展览原封不动搬到香港,会引入香港元素,更可能动用自己馆藏作回应、或邀请香港艺术家创作。
对于许多香港博物馆作风官僚、效率低落的批评,谭美儿一脸无奈,称博物馆已进行不少改革,希望更接近一间公司化的博物馆 —— 如成立顾问委员会、成立市场推广小组等。不过民众可能更关心的,是受政府直接管辖的博物馆可不受干预、作独立决策?在收藏高雅珍稀的藏品之外,会否更贴近香港社会脉膊,以梳理及表现我们的集体情感?谭美儿举例,只要其艺术水平高,馆方并不会回避收藏与雨伞运动有关的作品,亦指相信许多艺术家正沉淀思考,把此事件化为艺术表达。“我们明白要更接近市民,跳出所谓传统公务员的想法,更贴近社会发展。”
2019年或许遥远,但我们尚有3年多,累积讨论与期待,希望迎接一家真正属于香港人的艺术馆。
(“再思博物馆”系列十一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