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串流”打破传统 以视觉艺术呈现香港文学
今年三月,香港艺术发展局举办为期六个月的“文学串流”文学节,以文学为核心,展开一系列跨流域艺术活动,在此期间,以“文本中存在或不存在的香港记忆”为主题开办艺术展,特邀何倩彤、黄志辉、刘学成及叶晓文四位香港艺术家参展,开启一场流动的文学盛宴。
跨流域视觉盛宴 引香港文学入屋
“我走在香港街头,时常假想,如果突然拉一个人过来,问他喜不喜欢文学,他一定觉得我痴线;但如果随便问一个人,香港能不能没有文学?那他就会说:‘唔得……唔得!香港点可以无文学呢?’就像所有人都说香港不可以没有艺术一样,十分吊诡。”此次文学节的发起人吴美筠博士如是说,“我从不担心香港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考虑的是如何让香港文学入屋。”
作为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组主席,吴美筠博士大胆提出“文学串流”的概念,即以文学为核心,召集香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跨流域的创作与分享,模糊艺术形式间的界限,以视觉冲击,启发大众对文学的想象,再引领他们进入文字世界。
“怎样才能让文学入屋呢?围绕这个问题,我们谈了很久,最终想到了文学节。”吴美筠回忆道,她表示,此文学节与香港公共图书馆一年一度的文学节不同:场地特选在由战前唐楼改造而成的湾仔动漫基地,“许多人会去图书馆寻找文学,但今次的展览可以让途人偶遇文学,算得上是一场惊喜”;形式上亦从传统的文学嘉年华革新为一场“串流”。
“串流其实是一种科技,可以瞬间传递不同形式的信息。今次的文学串流,便是将不同艺术形式串联一起,再同时演绎、表达香港文学。”吴美筠解释道,“这其实是一种跨流域的表达方式,在后现代的世界中,事物与事物间的界限是流动且模糊的,尤其是艺术。但同时,所有艺术皆需文本,例如电影、戏剧,要先有了好的剧本,才能有好的作品。而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再生力就越强,改编而成的其他艺术作品就更具张力。”
吴美筠认为,大多数人对文学的理解尚很保守,以为必须要对著书本,从第一页逐字逐句读到结尾,她想借这一次的文学展,以视觉艺术吸引众人注意、启发想像,让那些并无阅读习惯的人也能带著好奇,主动进入文学世界去探索——这便是她希望达到的“让文学入屋”。同时,她也希望借此文学节,聚集香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汇集成一股力量,共同推广香港文学。
利用视觉艺术 在文学中寻找香港记忆
今次“文学串流”特邀四位香港艺术家——何倩彤、黄志辉、刘学成及叶晓文,从绘画及装置艺术的角度,演绎他们喜爱的香港文学作品,引领大众进入“文本中存在或不存在的香港记忆”。其中,叶晓文以一幅《山雨欲来》演绎香港作家陈汗的小说《滴水观音》,而何倩彤则以三幅画作演绎香港作家钟玲玲的《玫瑰念珠》,并命名为《缕数》。
“我喜欢在野外写作,也会画一些植物。而陈汗这部作品里面也有许多情节发生在香港郊外,例如男主角感情受伤之后,就搬去八仙岭去住,然后作者便会描述那些花花草草、海边,这些风景让我感到很熟悉,是真实存在的香港记忆。”叶晓文如是解释她的作品。她既是香港画家也是写作人,2014年及2016年出版图文著作《寻花》及《寻花2——香港植物原生手札》。
叶晓文表示她对小说情有独钟,而陈汗这部小说将一个才子的情欲、情伤刻画得深刻入骨,给她许多创作的灵感,尤其是才子感情初开时见到的山景,是香港难得一见的自然风光;除此之外,小说里的通灵情节也十分吸引叶晓文,“男主角得知有女人为他堕胎之后,便去问米——问米这种事情很香港,承载著香港某一代人的记忆。”
不过,在她看来,要用一幅画来表达尽一部文学作品的意念其实很难,所以她创作时尽量表达作品整体的感觉或氛围,“之所以我要画一片血海,因为我觉得这部小说给人一种很痛楚的感觉,它讲的也是一个才子情欲上的创伤。”她指著作品,详细解释道。
作为香港年轻视觉艺术家的何倩彤,则选择了钟玲玲的《玫瑰念珠》进行二次创作,“《玫瑰念珠》是钟玲玲很重要的作品,但刚刚问世时却反馈不好,很多人说看不明白。”何倩彤解释道,“这书写的是抗日战争之后,内地人移民来港的家族故事,其实也算是一本香港历史小说;但语言很破碎,所以读者不知道如何进入这本书,但就是这一点很吸引我,我往往会被一些未知的事物所吸引。”
何倩彤表示,自大学开始便对钟玲玲情有独钟,但她的作品反响与她的创作内容一样,总是在极端之间摆荡——“《玫瑰念珠》已经绝版,在图书馆也很难借到,而另一本旧作《爱莲说》却曾10蚊一本贱卖。”这现象也侧面反映出香港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并不稳定。
她今次抽取《玫瑰念珠》第七章三节“湘桂铁路”、“海上航行”和“南方家园”来作画:此三章仅仅列举一些人名,它们看似毫无关系,却又生活在香港的历史洪流之中,既有真实存在过的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亦有虚幻出的众人。她尝试模仿香港旧式家庭相的模式,来表达文本承载的香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