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月】用艺术教父的叉 吃一口草间弥生的大南瓜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艺术三月将至,维港海滨也有一番新景象。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已经开幕,市民有机会在维港中环海滨一带五个地点,近距离欣赏到19个艺术家的21件雕塑作品。参展的除了一个个来头不小的国际艺术家,如“英国艺术教父”Michael Craig-Martin、日本波点女王草间弥生,也有多个本地艺术家,如时常出现在街头以艺术表达抗议的黄国才,等等。

当人们开始接触艺术并参与其中,艺术将改变他们的生活。
Michael Craig-Martin
已70多岁的Michael Craig-Martin(右)从英国来港出席开幕,左为此次展览联合策展人Tim Marlow。(龚嘉盛摄)

艺术教父的叉子 观念艺术你是否欣赏?

Michael Craig-Martin之所以有“英国艺术教父”之称,是因为他两度任教国际知名的伦敦大学金匠学院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时长达20年。崛起于80年代末并活跃于90年代的“青年英国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YBA),大多都曾就读于金匠学院,并得到过Michael Craig-Martin的栽培,包括如今已大名鼎鼎的Damien Hirst。对于自己在这些学生艺术发展上扮演的角色,Michael Craig-Martin曾在访问中称自己只是提供经验和意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式并鼓励他们去完成。而Damien Hirst曾盛赞他这位老师创作于1973年的作品《An Oak Tree》(一棵橡树),是最伟大的观念雕塑。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创作者Damien Hirst,是Michael Craig-Martin的学生。(Damien Hirst)

小知识:Young British Artists

1992年3月,YBA艺术家的主要支持者Charles Saatchi,举办了一场以“Young British Artists I”为名的展览——Damien Hirst的代表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一条浸泡在福尔马林的鲨鱼,即是在这个展览中首次亮相。而“Young British Artists”作为专有名词,则是在1992年5月出版的《艺术论坛》(ArtForum)上,首次由身兼艺术史家和艺术家的Michael Corris提出。同属于YBA群体的英国艺术家Tracey Emin,这次也有作品《A Moment Without You》展出。

这件作品(An Oak Tree),我觉得是观念雕塑中最伟大的作品,我到现在仍然无法将它从自己的脑海中抹去。
Damien Hirst
Michael Craig-Martin代表作《An Oak Tree》。(Wiki)
Michael Craig-Martin雕塑作品《Gardenfork (magenta)》。(龚嘉盛摄)

《An Oak Tree》是Michael Craig-Martin的代表作,奠定了他作为英国第一代观念艺术家的地位。在这个挑战一般认知观念的作品里,其实并没有树,他只是把一杯水放在玻璃架上并称之为树,还附上文字,虚构艺术家和艺评家的对话。Michael Craig-Martin的创作主要是绘画和雕塑,作品特色是极简的形态和突出的色彩,常以日常生活物品作为创作对象,包括这次展出的《Gardenfork (magenta)》。《Gardenfork (magenta)》是一支插在土中的红色叉子,延续其雕塑一贯特色,看似平面,却是一个立体作品,加上作品只是勾勒出叉子的框架、线条,放在真实环境中却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观念艺术从诞生起就饱富争议,比如杜尚(Marcel Duchamp)最知名的作品《喷泉》(Fountain),常被人质疑“这也能叫艺术?”;而Michael Craig-Martin同样面对这些质疑,有人就曾形容他是“最容易被模仿的艺术家”。他去年三月也在半岛酒店门口展出过作品《Bright Idea 2016》,并到香港大学演讲。

我的重点是关注绘画中的色彩,对于物品的选择,我尽量选取生活中最为显而易见的物件,同时也用最为简约的颜色去创作,不混和颜料,只使用纯色,我选用最普通的颜色:红色、紫色、黄色、粉红色,我不会去扭曲或者去改变一个物品,我要呈现的是一个物品的本貌。
Michael Craig-Martin
+8
在你的作品里,我看到诗意在飞……
邓永锵对话Tracey Emin
David or Tangle Beetle as I always called him… is simply one of my alltime favourite people to have ever walked upon this planet. I love this selfie of us… especially David… he looks so debonair and handsome. I can still hear his voice so loud and clear telling me to cheer up… “Oh come on Trace, don’t cry.”
Tracey Emin
Tracey Emin《A Moment Without You》(龚嘉盛摄)

“A Moment Without You” 英国艺术家纪念邓永锵

与Damien Hirst同属于YBA群体的知名英国艺术家Tracey Emin,也有作品在这次展览展出。这个名为“A Moment Without You”作品,是根据其2013年的作品《Roman Standard》,为纪念去年离世的邓永锵爵士(Sir David Tang)而创作。早年感情生活坎坷的Tracey Emin,向来喜欢用这种感性的句子作为作品名,像是在和人对话。她在1995年创作的代表作《Everyone I Have Ever Slept With, 1963–1995》,上面用刺绣绣上了102位曾与她同床共枕的男人的名字。

2016年,邓永锵在英国访问Tracey Emin。(China Exchange)

邓永锵与Tracey Emin相识多年。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立木画廊(Lehmann Maupin)和白立方艺廊(White Cube)联合举办Tracey Emin的个展“我哭只因我爱你”(I Cried Because I Love You),展出前,邓永锵就在英国访问了Tracey Emin,其后为《Hong Kong Tatler》撰写的文章中提到,如果Tracey Emin重新创作《Everyone I Have Ever Slept With》,他的名字也会出现在上面,因为有一次他俩一同坐朋友的船出海玩,Tracey Emin误闯邓永锵的房间,睡在了邓永锵旁边,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了这个误会。Tracey Emin个展是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亮点之一,她和邓永锵也在一个讲座上对话,参与对话的还有此次“艺游维港”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Tim Marlow。后来,Tracey Emin在一个访问中提到不满意展览的中文翻译多加了一个“只”字,告诉她中文翻译和原英文名有所不同的,正是邓永锵。

Tracey Emin没有出席此次媒体导赏,但她可说是香港的常客,也曾表示喜欢这个城市。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半岛酒店曾展出其作品《My Heart is with You Always》,被视为是艺术家对香港的情书。

本次展览将会发布一个手机App,由白只、林海峰作声音导航,让市民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些雕塑。

“艺游维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日期:即日至4月11日地点:中环海滨长廊、爱丁堡广场、湾仔香港艺术中心、香港演艺学院等多个地方

“艺游维港”展出地点。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