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展】杨嘉辉赈灾专辑威尼斯归来 新作回应六四后港人移民潮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去年这个时候,香港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正赶着为五月的威尼斯视艺双年展创作作品。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后,香港馆大受好评,已辞去城大创意媒体学院教职的杨嘉辉,却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去。转眼就快一年,威尼斯双年展在去年11月收炉后,这个以赈灾歌为灵感去回应当下全球化议题的展览,终于在今年2月回到香港,在西九文化区M+展亭展出,展览将一直举办到5月。艺术三月将至,这个展览先打响头炮。M+副总监及总策展郑道练在开幕致辞中说:“感谢Samson提醒我们是世界公民。”这一句或许解释了展览在威尼斯获得好评的原因。

未开馆时的香港馆门口,《杨嘉辉的赈灾专辑》海报故意制造被人撕烂的效果。(陈奉京摄)
“杨嘉辉的赈灾专辑世界巡回演”展览入口,再现香港馆门口的海报。(西九文化区)

如何从威尼斯搬回一个备受好评的展览?

上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已是M+与香港艺术发展局的第三次合作。每一次在威尼斯展出结束后的第二年,香港馆的展览都会搬回香港再举办一次回应展,如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香港代表李杰个展“你(你)。”,2015年第56届的香港代表曾建华个展“无尽虚无”。曾建华的回应展《无》,更是M+展亭于2016年开幕后的首个展览。

西九文化区仍是一片工地。(陈奉京摄)

从威尼斯回到香港,每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同一个问题:两地的展览空间大不相同。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的展场原是民居,而且楼上及附近至今仍有当地居民居住,这个空间给人的感觉,用客席策展人郭瑛的话说,就是“家居感很强”。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后的几个月里,郭瑛还多次回到展场观察,她发现香港馆附近的街坊,有老有少,喜欢在阳光没有那么猛烈的下午坐在香港馆的庭院里消磨时光。但回到香港,M+展亭没有庭院,周围更是一片工地,即使在展亭里的空间,也和香港馆的家居感很不同——M+展亭是一个传统的白盒子空间。

作品《Palazo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吴钟坤摄)

策展逻辑与威尼斯时保持一致

这次在M+展亭的展出,和香港馆的展场结构和逻辑基本保持一致:无论是从M+展亭外的楼梯上去,还是从底楼坐升降机上去,观众看到的第一部分,即是曾经张贴在香港馆外墙的“专辑海报”,以及那个形似大型奖座,融合了美国前总统列根头像及毕氏定理发现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头像的雕塑;往里面走,即是为虚构音乐家Boomtown Gundane打造的客厅,这部份基本上和威尼斯展出时一模一样,客厅里不停播放着Micheal Schiefel演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九个音箱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人独唱却如合唱;继续往前走,就是工联会群声合唱团以“消音”方式演唱的《We Are the World》,虽是合唱,却因经“消音”处理而声音微弱,诸如此类的矛盾感在展览中贯穿始终。而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可以说和威尼斯的展出最不一样。

+8
香港馆庭院中放置的霓虹灯。(陈奉京)

由Samson在海上清唱数字版《滔滔千里心》的录像作品《Lullaby (World Music)》,在威尼斯本是放在香港馆靠近河道的地方,录像中的香港海域和展场旁的威尼斯水道相映成趣,但是一般人也许不容易留意到这个作品,除非去上厕所或走过去欣赏河道风光;而M+展亭显然没有这样的环境,于是Samson和策展人郭瑛决定换一种呈现方法,把最后一个空间打造成音乐家的工作室,穿过工作室的玻璃窗,可看到展场第一部分的雕塑,以及外面的霓虹灯。霓虹灯的英语“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译自毛泽东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作品原是放置在香港馆庭院中。Samson在去年的访问中曾言,这个作品只有视觉元素,没有声音,表达的讯息却非常“响亮”。

回到香港展出,霓虹灯同样放在室外。图中两人为艺术家杨嘉辉和客席策展人郭瑛。(吴钟坤摄)

新作品更直接抒发情绪 《凝聚每分光》原是为了呼吁港人留下

工作室还放了一部会自动弹奏的钢琴,这是Samson为这次展览新创作的作品《Carillon》。这部钢琴除了会自动弹奏之外,还有点“古怪”——艺术家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件,包括录像带、生命面包包装袋、艺术家母亲用过的签证身份书等等,阻隔击弦机直接敲打琴弦,而是敲打在那些物件上,发出如噪音一般的闷响,可以说是另一种“消音”方式。由于声音实在不太动听,艺术家体贴地给予观众“休息”的机会,钢琴每演奏几分钟,就会暂停演奏十几分钟。

放在钢琴上的《凝聚每分光》唱片封面。(吴钟坤摄)

观众也许听不出来钢琴演奏的是什么歌曲,其实同样是慈善歌曲,是1990年香港电台“香港心连心”计划的主题曲《凝聚每分光》。当年刚刚经历了六四运动的港人,对97回归的信心进一步跌到谷底,移民潮达到高峰,“香港心连心”计划正是为了呼吁港人留下来。有份演唱这首歌的歌星包括梅艳芳、林子祥、谭咏麟、罗文、许冠杰,以及近年很“忙”、常被人请出来“齐鼓掌”的徐小凤,这些歌星当年在港人心中都颇具份量,然而群星演唱歌曲的呼吁方式,在当年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回归二十年后,近年还经历了雨伞运动、中港矛盾、旺角骚乱,港人移民呼声再起,钢琴的噪音所呼应的,或许不止是二十多年前港人面对回归的焦虑。

为理想,全力干,求突破今天甘流血汗/为理想,献尽努力,理想邦,我愿靠我双手创/ 为理想,燃亮我,求让每分力,全变热和亮光/要斗志继续顽强,要永远奋起图强,豪情溶成热与光
《凝聚每分光》歌词
艺术家杨嘉辉和客席策展人郭瑛。(吴钟坤摄)

“这个作品对音乐的回应更直接,是一种比较‘自闭’的情绪,就像是香港人对着自己说话一样。”Samson一边解释,还一边诠释这种情绪,“类似在说‘系咁啦’。”移民与Samson的个人经历也有关,他中学时到澳大利亚读书,直至大学毕业后,曾一度回港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便以音乐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一直留港生活、工作和创作。同样生活于这片香港地,对于港人近年的情绪、感受,他也当然身同感受。郭瑛建议观众用二十多分钟去观赏这个展览,希望观众从现实空间抽离出来,去感受,去思考。

即场演唱家Micheal Schiefel会带来现场演出。(吴钟坤摄)
M+还首次设置限定商店,推出和艺术家联手构思的限量商品。

展览以“世界巡回演”为名,除了展览,还名副其实地有一系列相关的“演出”活动。曾在威尼斯展览中献出歌喉的即场演唱家Micheal Schiefel,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到威尼斯的群声合唱团,都会在香港作现场演出;无伴奏合唱团“一舖清唱”成员黄峻杰,及香港小交响乐团乐团首席James Cuddeford,将分别以新创作品回应翻唱歌曲。此外,M+还首次设置限定商店,推出和艺术家联手构思的限量商品,这次的限定商店还配合展览主题设计成演出后台化妆间的样子。立法会今日讨论西九文化区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十至十五年都难以达到收支平衡,不知限定商店能帮补多少?

“杨嘉辉的赈灾专辑世界巡回演”展览日期:2月9日至5月6日(2月16日及17日闭馆)地点:西九文化区M+ 展亭

Michael Schiefel现场演出日期:2月10日下午4时

群声合唱团演出日期:3月28日下午5时;3月31日中午12时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演讲厅2

“一舖清唱”成员 黄峻杰演出日期:3月3日下午4时

香港小交响乐团的James Cuddeford演出日期:4月21日下午4时

M+展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