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病逝】在港11年创沙田文学 香港只是“情人”的永恒乡愁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余光中一生的主题,永远都解不开。直至今天,这个心结也与他长埋泥土之下。上午10时04分,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
生于大陆,死于台湾,中间有11年的时间,在香港。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写下许多怀念中国与台湾的新诗。香港对他来说,就像一个沉淀思绪的地方,可以北望而东顾。但说到香港令他难忘的,不是繁华闹市,而是沙田的一隅。余光中不属于香港作家的行列,却发展出“沙田文学”,影响香港文坛。
余光中的新诗和散文成就突出,于50年代成立蓝星诗社,是台湾新诗的一大流派。他后来参与现代诗论战,就现代与传统的问题笔战。蓝星诗社虽属现代派,余光中继承古典文学的风格亦受学者关杰明赞赏。60、70年代开始出版诗集,〈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佳作都出于这个时期,乡愁主题自此围绕他的创作。
在这多风的半岛上,“地偏心不偏”,我时时北望而东顾。
罗大佑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谱成曲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中大文人写“沙田文学” 余:算是小小的乡土文学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对于香港这个情人,余光中直至离开时才发现她的美。学者黄维梁形容香港是余光中的“瞭望台”,供他望故乡,忆过去。直至九七之际,他才在《紫荆赋》流露点点对香港的关心与不舍。即使如此,黄维梁发现这些香港诗“没有一首称得上是对香港的社会批评”。
沙田诸友之俯仰天地,游心太玄,多在马鞍的苍郁,八仙的翠微之间,而携手谈心,辙迹足印所及,也往往北至大埔,南止沙田,地理的疆界这么明确,也可以算是小小的乡土文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