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艺术系学生Ami:能否展出不能收藏的艺术?

撰文: 陈颖然 李慧筠
出版:更新: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型艺术博览给香港艺术生态带来了改变,更衍生艺术市场能否推动本地艺术等问题。踏入第4年,三月举办的Art Basel依然是香港艺术圈的焦点。我们访问了三位参与者,艺术家郑哈雷、收藏家林伟而,以及艺术系学生Ami Tsang,从他们所处的不同角度,谈谈对Art Basel的看法。关于艺术市场,关于艺术,我们能有多少想像?


Ami Tsang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四年级学生,她期望有一天,不能被收藏的艺术品也会在Art Basel出现。(摄:龚慧)

“期望一天,不能被收藏的也会出现”

在学院的日子,艺术系学生未必需要接触“市场”,但毕业后,正视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或许是每名艺术系学生必须思考的命题,对于即将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的Ami Tsang来说,亦是如此。

前年,Ami在香港Art Basel上做摊位助理,她形容那次的体验很震撼:“创作是很纯粹的事,但到实际买卖时,公关、市场和作品就变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逛Art Basel,与逛有策展理念的展览完全不同,一个个画廊摊位,好像年宵那样。画廊老板在这个市场里,会有什么策略、哪种画廊会聚在一起……都很值得观察。”

对于这位当年还是刚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印象深刻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当中的买卖关系。“记得有位外国人在一件作品旁徘徊,原来他是收藏家,和那件作品的艺术家相熟,早已拥有对方几件作品,那次只是来了解那位艺术家的近况,在市场是否受欢迎。”这件事令Ami联想到历史上欧洲贵族供养养艺术家的情境,“这种由收藏家‘养’艺术家的状况,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的市场会明码实价地标示。 ”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与公关在艺术界的意义,Ami去年更去了荷兰修读国际艺术市场学科。事实上,Ami相当关心社会议题,称假如当初没有去读艺术系,就会去读社会学。她亦一直寻找一种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如早前麦当劳女宿者死去一整天却无人发现一事,她便深受震撼,并以此作为毕业作的题材,探讨麦宿者是什么,以及麦当劳这空间究竟是私有还是兼具公共性。

“这也是Art Basel不会售卖的艺术品;因为参与者都是收藏家、酒店的艺术总监或炒家,他们未必理会社区艺术。”Ami说道,她期望著有一天Art Basel会把不能被收藏的艺术品收纳到市场里去。

周边活动刺激艺术思路

Ami在香港中文大学习画的工作室。走出这个工作室后,外面会否有一个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摄:龚慧)

这位关注社会议题的艺术系学生,日后会与Art Basel的艺术市场越走越远吗?Ami摆弄手上的指环失笑:“我们无法为‘赚钱或关心社会’划清界线。”

Ami以李嘉诚基金会为例,说它也曾经策划《你还可爱么》短片系列,邀请香港导演拍摄一些以关怀社会为题的短片。她认为Art Basel是一个有叫座力的艺术活动,故此更期待买卖之外,能为艺术圈带来更多好处:“例如2013年,亚洲艺术文献库邀请学者梁宝山以‘艺术劳动.打定输数’为题演讲,联同一边在旁打麻雀的艺术家,探讨艺术的生产与消费。”

自两年前起,Art Basel与网上众筹平台Kickstarter合作,邀请非营利视觉艺术机构提交计划,内容可涵盖展览、公众装置、教育项目、艺术家驻留计划等,Art Basel将为获选机构集资。Ami认为,此类标明非针对艺术市场的周边项目相当有趣;她亦期望周边的艺术活动,如城市创作实验室策划的“Affordable Art Basel HK”,“可以刺激艺术家和观众思考买卖以外的事,为艺术找寻其他出路。”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报,请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