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收藏家林伟而:应平衡商业与艺术,避免泡沫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型艺术博览给香港艺术生态带来了改变,更衍生艺术市场能否推动本地艺术等问题。踏入第4年,三月举办的Art Basel依然是香港艺术圈的焦点。我们访问了三位参与者,艺术家郑哈雷、收藏家林伟而,以及艺术系学生Ami Tsang,从他们所处的不同角度,谈谈对Art Basel的看法。关于艺术市场,关于艺术,我们能有多少想像?
“对入门收藏家有引领作用”
收藏香港当代艺术逾十载,见证着香港艺术展览的变迁,在过往3届香港Art Basel艺术展中,林伟而更获邀发表演讲及主持收藏家对谈。他认为,Art Basel展示的是“最好的艺术品”,举办方选择香港是一种肯定,值得让香港人自豪:“全亚洲目前只有香港做到。”
过往Art Basel总能够激起广泛讨论,其中便曾有批评指展览不够本地化,林伟而则认为Art Basel是国际性艺术展览,要有相当水准才可参展,并称参展的“许多都是蓝筹划廊”,“对刚入门的收藏家而言,更有带领、引导的角色”;但他也指出,近年有不少具质素的本地画廊参展,同时外国画廊也不乏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使Art Basel更有本土味道。
他认为,Art Basel跟其前身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虽然分别很大,后者较多本土及亚洲作品,而前者则更具国际性,但与其他国家举行的Art Basel相比,香港的特色必然在于较多亚洲参展商参与。林伟而亦有举办香港艺术家的展览,协助挖掘具潜质的画家,他每年会邀请一名本地艺术家在艺术中心合办展览,今年将会与智海合作。
若失去平衡 艺术只会泡沫化
林伟而偏爱本地艺术家作品,关注正在成长的艺术家群体,既追溯艺术家的过去,也同时观察艺术家往后的变化,以藏品记录艺术家发展的脉络,因此鲜有出售藏品。不过,对于近年愈来愈多人怀着投资目的收藏艺术,他亦表示理解。对他来说,Art Basel是一个与外国画廊及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对他购藏决策的影响其实不大。
现时香港收藏家约有30多人,林伟而也留意到近年年轻收藏家渐多。他打趣道,在最近一至两年间,购藏的竞争增加了不少,去年走进展场内一家画廊时,认出了关尚智为儿子创作的作品,但当时没有立即购买,过了半小时后再向店员询问,作品已被买下。与心头好失诸交臂,他却笑指:“这些都随缘。”
在林伟而眼中,收藏家的角色其实很被动,艺术品的定位与价钱往往取决于画廊的决定;而艺术家和画廊的协商,亦是令艺术生态能够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重大要素。他认为,艺术市场发展太快,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心理:“有些香港艺术家胡乱开价,即使是刚起步的,开出的价钱与外国知名艺术家相近,或会令一些对香港艺术有兴趣的收藏家却步。”他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和商业之间要取得平衡,不然,艺术只会走向泡沫化。”
林伟而重点关注画廊
林伟而表示,他会花一天半左右的时间参观各个展区,亦会留意一些平常已有关注的本地艺廊,例如安全口(Gallery EXIT)、嘉图画廊(Grotto Fine Art Limited)、汉雅轩、奥沙画廊(Osage Gallery)、艺术门(Pearl Lam Galleries)。
安全口展区:Level 1 / 1B23
艺术门展区:Level 1 / 1D15
嘉图画廊展区:Level 1 / 1D37
汉雅轩展区:Level 2 / 3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