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吃饭重要还是著书重要?新编“孔乙己”不止是迂腐书生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的一句话,就带出孔乙己有别于酒馆其他客人。他既不是站着喝酒的短衣低下层,也不是坐着喝酒的长衫中上层。穿长衫又站着喝酒,他一出场就预示了边缘身分的悲剧。西九文化区小剧场展演引入上海新编淮剧《孔乙己》,高挺饰演的孔乙己倒身出场,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孔乙己一直以迂腐文人的形象深入民心,但高挺认为:“改编表现的是孔乙己追求理想的精神”。孔乙己不出于淤泥,亦不受所染,正是这次上海淮剧团表演所带出的。“现在的社会终究需要正能量。”

《孔乙己》的表演指导梁仲平淮剧演出经验丰富(左),与年轻演员高挺(右)合作擦出新火花。(龚嘉盛摄)

小说中的孔乙己似是中年,落魄沧桑。这次的主演高挺却温文儒雅,在演出时也难掩书生气质。坐在旁边的梁仲平曾演活许仙、吕布等经典人物,是国家一级演员,现在人到中年,依然活力充沛,在这部创新剧目中担任表演指导。两代淮剧老生小生聚首一剧,正如梁仲平所言:“有碰撞才有好作品。”

淮剧小知识

又名江淮戏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的地方戏剧是江苏和上海的主要剧种之一演唱语言以江淮官话、建湖话音系为基础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仲平认为短衣帮穿上西装亦无不可。(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梁仲平是老派演员,但也重视创新。(龚嘉盛摄)

传统戏曲可以更前卫

一老一嫩,梁仲平和高挺正是新旧两代人的代表。“现在戏曲有两条路,就是传统和创新。”梁仲平从传统戏曲走来,在《孔乙己》剧目中担任把关的保守派,坚守戏曲原则。但他同时认为戏曲要跟上时代步伐,上海淮剧团1993年的《金龙与蜉蝣》正是最佳示范,“这是中国戏曲改革的里程碑。”梁仲平忆述当时的人都不知如何改革传统戏曲,直至《金龙与蜉蝣》的出现。此剧将淮剧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揉合传统和现代,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也赞不绝口。

“我们的步子可以再放大,更前卫。”梁仲平笑言这次《孔乙己》已算收敛,说不定可穿西装上场。“我们胆量是有的,小剧场就有这个好处,只要不违反戏剧规律,随便怎么做都可以。”《孔乙己》是上海淮剧团第一部以小剧场形式演出的剧目,梁仲平十分欣赏这种小型的演出形式,“小剧场时间短、距离近,有一种亲和感,受年轻人欢迎。”在《孔乙己》的创作团队中,梁仲平是少数上了年纪的主创,难怪他称自己是“老人当中最前卫”的了。

+5
高挺是京剧出身,后来演出淮剧,只是语言上有所转变。(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加入新元素 不忘传统功

在高挺脸上几乎看不见岁月的痕迹,三十多岁的他已是演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大部分演员都是“九十后”,自然为《孔乙己》注入年轻元素。京剧出身的高挺在大学时已相当前卫,主演不少新编剧目,如改编自外国名著的《温莎的风流娘们》、《李察王》。“淮剧毕竟是江苏的地方戏,不像京剧是全国性的,所以更敢于创新。”

高挺自小已接受京剧训练,打好基本功。(龚嘉盛摄)

而这种“新”对他来说只是新鲜元素,始终不能放弃传统。自5、6岁已学习京剧,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传统的底蕴,“小时候在父亲影响下学习京剧,也不知道喜欢不喜欢。”在不知不觉中,高挺习得稳固的基本功。加入新元素,他认为是时代的必要,也希望年轻人会爱上传统艺术。《孔乙己》就用上网络话题,微讯、朋友圈,都是中港年轻人熟悉的用语。访问期间高挺也问到香港有什么潮流用语,好让香港观众更有共呜,结果在演出中果然在某些对白中加入了粤语,如“咀一啖”、“顶唔顺”,博得观众笑声。高挺与梁仲平合作,就像中国的太极图,阴阳二分,却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新编《孔乙己》塑造出新的孔乙己形象,更乎合年轻人口味。(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重塑“孔乙己”形象 望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高挺饰演的孔乙己在大雪中慢慢直起身子,表现坚强的意志,高挺也希望观众能思考孔乙己的命运。(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除了现代元素,整部《孔乙己》改编的角度也是从现代出发。“原著带讽刺的意味,改编后更著重文人风骨。”编剧管燕草是国家二级编剧,作品丰富,虽首次接触小剧场,年轻的触角还是道出现代人的心声。

“不论是香港还是上海,社会压力都很大,特别是房价问题严重。这部剧正是希望人们像孔乙己坚持要考上科举,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孔乙己》的故事内容虽由编剧主导,高挺也深深感受到孔乙己的内心挣扎——究竟是吃饭睡觉重要,还是著书立说重要?面对社会压迫,恶人横行霸道,孔乙己灰心失意,美女小梦蝶却多次在梦中鼓励,“她的出现是代表希望。”

后来梦想破灭,现实中的小梦蝶大泼冷水。走在大雪中,孔乙己佝偻蹒跚。访问完结时,梁仲平担心语言造成香港观众欣赏淮剧的障碍。在高挺饰演的孔乙己慢慢直起身子之际,台下掌声如雷。大概高挺说得对,“艺术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