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看不见洋紫荆的香港区旗……听听五位艺术新鲜人的画中话
艺术与你的距离有多远?可能你的答案是天与地那么远。可是,好的艺术作品不会高高在上、拒人千里。
来到第四届的《初试啼声》香港青年艺术家联展,经过挑选出来的五位香港艺术新鲜人一同展出作品,创作媒介多样,但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点,他们不谈华而不实的“伪术”,把私私细语专注而自在地藏在艺术作品中,转换成个人特色强烈、贴近生活的艺术语言。只要你肯张开耳朵,一定能听明白,余音袅袅。
树叶可以晒相 垃圾拼出美感
两年前,半山般咸道4棵百年细叶榕被无情地“砍首”,令许多人也心伤了。现正就读香港艺术学院的陈霭欣,作品以树为主角,她不但替坚尼地城科士街的百年细叶榕拍摄,更收集他们的叶子弄成冲晒用的感光剂,令平白一张照片有更细致的质感,感光剂的叶青味勾起城市中绿化处境。照片中的榕树有如浮水印,仿佛提示香港土地的绿洲风景好像有一天终会褪去,唤起文化保育的关注。
不止有生命的树木,就算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可能有你未发掘的用处。参展艺术家之一的赵芝婷,便从日常垃圾看到一种结构美。她把不同的废置物品分解,与颜料在画布上交缠,随性的拼贴令作品大大增加活泼感,让画布上的三维艺术形态流动。
语言与区旗中的身份焦虑
广东道只能听到普通话,“普教中”的争议在香港也有多年。作为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对于粤语会否消失,也成了不少港人的身份焦虑。今年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本地年轻艺术家郑裕林,以装置作品《南蛮音韵考》去回应这一种焦虑,作品结合了手雕活字版、影像、版画、声音等媒介,通过考证,审视和检阅广东话的语音系统,并在每一个声母、韵母旁配上一张有关香港的图像,以此作为对港人身份价值的检视。
除了语言,还有什么能够代表人的身份?在刚刚闭幕的台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当香港健儿摘下奖牌,奏起的虽是中国国歌,升起的却是代表香港的特区区旗。大家脑海中的香港区旗,是否总是迎风飘扬?旗上的洋紫荆图案总是显示出全貌?2016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梁望琛,却在作品《香港在风中打转》中,以十张黑白照片呈现不同动态中的区旗,但那些区旗却有如“拍摄失败”的影像,几乎见不到洋紫荆图案。十张照片连系起来,能看到顺序的区旗动态,但单独看一张照片就是静态的区旗,呈现区旗雕塑般的形态。这种“拍摄失败”的影像,其实比喻梁望琛对香港社会现存的矛盾和不稳定的政治状况所感到的迷茫、焦虑和恐惧。
影像展现三代女性的关系
女儿与母亲,实在是一种最熟悉却又最难清楚了解的关系。2016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的洪澄欣,其艺术创作就像与家人同乐——她与母亲利用即影即弃相机互相偷拍,也由洪父拍摄她与母亲,好像一个全家总动员玩游戏。看似有趣的实验,但洪澄欣的装置作品有两本摄影书、一系列拍摄母亲个人物品的照片、以及三张节录自另一本摄影书的影像与文字透过祖母逝世后来自于她生平的一些零碎片段。洪澄欣希望透过作品,表达出她渴望了解生命中两位对她最重要的女性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