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场的黄金时代》(上)-不断演化的室内消费空间|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香港的商场随处可见,购物商场往往是当区的地标,不过大家对商场背后的故事又知多少?建筑设计师何尚衡整理各种来自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纪录,写成《香港商场的黄金时代》一书,以图文并茂方式讲述香港商场发展史。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香港商场的黄金时代》(上)-不断演化的室内消费空间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追源溯始,何尚衡指现代商场的出现与城市化有关。“在工业革命后,汽车开始在路面行驶,马路成为相对危险的地方,行人因此逐渐走入内街。当时,购物拱廊成为了连接马路与内在行人通道的空间。行人需要一个安全、不受侵扰的环境,这种需求逐渐演化成集中消费的娱乐空间。”

首座现代购物商场由奥地利出身的美国建筑师、有“美国商场之父”之称的Victor Gruen所创,是1956年建成、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南谷购物中心。这是世界首座大型室内的购物空间,其后美国各地相继把概念大量复制,至今遍布全世界。

11月26日,美国纽约市,民众在百货公司外排队,等候“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Jeenah Moon/路透社)

由购物拱廊到百货公司

因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西方室内购物场所由购物走廊、百货公司,慢慢演化至购物中心以至现代购物商场。香港也有类似的轨迹,早期香港的商厦集中在中环,以古典建筑风格建成,部份商厦有临街地舖。至1930年代,中环告罗士打行落成,借鉴了西式购物走廊的概念,部份商舖门面面向室内走廊。这亦是香港首座综合用途建筑物。

香港的百货公司比购物拱廊更早出现。本地首间有纪录的百货公司是创立于1850年的连卡佛,当时公司在中环德辅道搭建店舖,经营轮船用具和伙食,至1905年的时候已发展成具规模的百货公司。何尚衡分析,当时不少百货公司看准香港的商机,纷纷在唐楼空间内经营,慢慢才发展成分楼层、分区域的购物空间,如男装女装、日常用品等,方便消费者购物。

位于嘉咸市集附近的那幢旧楼,原来有百年历史,接近开埠初期的建筑风格,业主转手多次,其中更有名店连卡佛的创办人,最后则成为永和号海味店,前铺后居。(陈铭智摄)

香槟大厦——商场发展过渡阶段的例子

随着香港经济发展,消费空间亦渐渐由户外迁到室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为了容纳更多来港移民和难民在市区居住,遂于1956年6月1日修订《建筑物条例》,放宽建筑物高度限制,令唐楼可以重建为楼面面积更大的新式住宅大厦。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渐渐取代较矮的古典建筑物,1957年入伙、位于尖沙咀金巴利道的香槟大厦便是其中之一。

香槟大厦(卢翊铭摄)

香槟大厦内笼的空间运用十分破格,最低两层是零售空间,一楼是大酒楼和夜总会(后变成大都酒店和金巴利酒店),二楼至八楼属于住宅,是香港第一个连同住宅一并发展的商场。此外,大厦亦安装了早年住宅较少见的空调,并设有升降机、水喉、煤气和电话,设备先进。不过,何尚衡指出,此乃商场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天花板与消防设备外露,建筑物料平实,住宅下的商场相对于洋行和重要商业区没有那么高档。”

配置现代设备

除香槟大厦外,位于中环的万宜大厦也是其中一个成功由街舖转为商场的例子。万宜大厦是香港首个与现代办公室一起发展的商场,楼上是商业楼宇,下方是商场,最大的卖点是安装了香港首部自动扶手电梯。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局限——大厦临近的两条平衡街道有高低差,令设计师引进扶手电梯,连接面向德辅道的商场地下,以及通往皇后大道的商场一楼。室内空间设空调,这种设计除了为行人提供更舒适的通道之余,也能带动商业活动。不过,第一代万宜大厦已于1995年拆卸,现址于1999年重建落成,是为第二代。

万宜大厦(网络图片)

《香港商场的黄金时代》一书也提及当年政府整治街道摊贩,将他们迁移到室内街市的故事,连同商场空间的变化,令香港的零售及消费生态不断改变。下回我们会再跟读者探讨,昔日的商场如何演变成今日的模样。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