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艺术】共融艺术的能与不能:残疾其实离我们不远

撰文: 黄巧儿
出版:更新:

艺术没有界限。牙牙学语时在墙上趣致涂鸦,黄毛小子在学校艺术课东抹西涂,年近古稀也可拾起笔杆,驰骋于艺术的自由国度。

梁静韵是东华三院赛马会复康中心艺术发展主任,为鼓励多不同能力的人参与艺术,早前她帮忙爱儿婆婆策划初学画展。(潘思颖摄)

艺术不分高低 人人皆可创作

东华三院的“爱不同艺术”(i-dArt)自2010年10月开幕以来,以推广及展示弱能人士艺术及促进共融艺术为目标,定期为弱能人士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月前为年届八十的爱儿婆婆举行了初学画展。

东华三院赛马会复康中心艺术发展主任梁静韵表示︰“艺术不分高低,欣赏和创作艺术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她指i-dArt一直希望推广这个理念,让社区人士接触一班不是学院派出身的艺术创作者。i-dArt举行展览时,不会明言艺术家是残疾人士,梁静韵提到︰“他们只是一班与我们能力不同的朋友,我们期望大众可以更看重艺术品所发出的力量,多于关注他们身体的残缺。”

梁静韵指无论是创作意念、方式,甚至是展览设计,艺术家都能自主决定,中心职员会从旁协助。(爱不同艺术)

这班艺术家大部分是复康中心的院友,梁静韵指他们不在主流文化中,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文化冲击相对比较小,所以创作内容会较由心和纯粹,多围绕他们所见之事、喜欢之物,又或记录一些有趣的想像。梁静韵忆述有一位艺术家本来在临摹一幅女性画像,但后来他竟描绘了一个长颈人,那种创作过程中的突变会让人感到束手无策,但同时让人又充满惊喜。

究竟在艺术的世界中,我们如何量度“能”与“不能”呢?梁静韵指在日常生活中,这班艺术家或许不能处理某些事项,例如一些弱能人士不懂得找一条合适的巴士路线去一个地方,又或者轮椅使用者未必能自由出入社区。“但这班不同能力的朋友能藉艺术掌握他们应有的权利,做到艺术充权。”她补充道。

她指i-dArt是一个权力逆转的地方,在复康中心的院友生活上不同部分或要职员辅助,例如每天的行程都要紧跟安排,但在创作的世界中,他们能自主决定,因为创作意念和方式都是源自他们。

在“爱不同艺术”理论课中,院友能学习并认知何谓“美”;在创作课,让他们自主地创作。(潘思颖摄)

梁静韵表示相对一些专业的艺术家,这班院友或没有很专门的训练,但他们的创作绝不逊色,虽没有很多修饰技巧,但内容题材绝对触动人。“我们不会评价哪件是好的作品,哪件是差的,因为那把尺是在创作者心中。当这个领域没有对与错,高与低之分的时候,艺术创作便来得更自主和公平。”

艺术在社区 展现不同可能

梁静韵认为欣赏艺术应该著重艺术品的力量,而不是创作者的智力或肢体能力。(潘思颖摄)

看著爱儿婆婆如此热衷创作,梁静韵自言有点羞愧,她忆起有一次想用爱儿婆婆的书法作品来做一些宣传品,“爱儿婆婆觉得有一个字写得不好,想将所有字重写,但我们跟她说,只需重写那只字便可,然后可以用电脑后期加工把那只重写的字砌回去,但她坚持要重写全句,不能取巧。”

爱儿婆婆的认真与执著令她自愧不如,同时也令她觉察长辈在社区中是很重要的。她指人一出生就被视作宝贝,在万般宠爱之下成长,但很讽刺的是,当人慢慢长大后,在他累积生活经验的同时,老年时他的价值竟被社区摒弃。梁静韵分享道︰“一班老友记的人生经验是年轻一辈未能追赶到的,我们只能透过他们口述故事、艺术作品去留住他们的记忆和经历。”她又说残疾其实离我们不远,因为每个人也会衰老,所以我们更应珍视老友记。

艺术不分高低,欣赏和创作艺术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梁静韵

可能有人认为艺术是高档的事,逛逛M+和Art Basel展览、在展览酒会中碰碰杯,但梁静韵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此,她相信艺术可发挥及展示每个人的“能”,不同能力的人更可透过艺术促进彼此了解及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