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纪章中银胶囊大厦修复单位落户M+ 专访策展人拆解超前卫设计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专访/建筑/展览】昭和年代东京新桥,曾有一道奇异风景——不同小方格以不同朝向堆叠,形成一座塔型建筑,外观超前如同科幻小说幻想物。这就是由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大厦(中银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为日本建筑界代谢派代表性作品,曾经拥有140个独立小型公寓单位,专为在郊区居住却在东京市中心工作人们提供住所。

大厦在1972年正式落成,然而从本世纪初大楼开始老旧失修,尽管多次有人尝试保育,仍在2022年正式被拆除。后来当中23个胶囊单位获保留和修复,被少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其中一个修复单位最近更入户M+。这次我们请来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跟我们聊聊,究竟中银胶囊大厦特别之处在哪里?当年这个设计又为什么会失败?

大桥富夫 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 大桥富夫,M+)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M+)

所以,为什么黑川纪章会设计这样一座大楼?

要探究这座大楼诞生,就要从其背后的建筑运动“代谢派”开始说起。二战后日本社会发展蓬勃,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也大幅增长,于是城市空间密度便渐渐提高。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矶崎新以及槙文彦等一众日本建筑师,便在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World Design Conference)提出,要发展出“能够更新换代”的建筑,如同生物新陈代谢,“代谢派”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大桥富夫 从蓬莱桥路口望向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一景,日本东京(© 大桥富夫,M+)
所以我们应该要生活在怎样的未来?建筑师往往是第一群开始思考的人,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和未来生活方式放进考量。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

“他们想象中未来城市应该更流动,能适应快速变化,所以他们想创造更灵活的建筑。”Ikko解释道:“当时超级计算机发展处于非常早期,而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激进建筑师想法大多停留在理论,但中银胶囊大厦却是少数能将理论实现的建筑之一。”代谢派是源起于亚洲最重要建筑运动之一,至今在全球仍有影响力。

经修复的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单位于M+东展厅的展示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仔细观察胶囊内观,会发现内里有调酒吧台以及音响,但却没有厨房或是洗衣机等基本生活设施,Ikko就解释这和中银胶囊大厦最初设计理念有关:“这座建筑是要成为城市中‘第二个家’,并不是用以唯一居所为使用目的。”黑川纪章在60年代提出了“Homo Movens”(移动者),相信未来人们流动性更高,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会需要不同居所来满足不同目的。

大桥富夫黑川纪章站在中银胶囊大楼前(1970–1972)(© 大桥富夫,M+)

“在他最初构思中,人们不会24小时留在大厦内,这只是你移动生活中一部分,自然不必俱备所有功能。人们可能会非常忙碌,只需要一个放松的地方,就是为什么音响和鸡尾酒等部分会保留在胶囊当中,很多功能基于休闲考量。70年代很多人下班后喝得烂醉,这些人大多住在郊区,也是他们需要第二居所的原因。”

那么这座建筑最后为何要被拆除?

中银胶囊大厦由不同单位堆叠而成,看起来十分具未来感,Ikko表示:“建筑结构可能是看起来最科幻的部分,亦是这座胶囊建筑最主要特点之一——是它是可拆卸的。”她解释建筑由一个核心组成,其他胶囊则是围绕这个中心堆叠:“一般来说建筑都是在现场完成建造,但黑川纪章认为胶囊应该要预先在其他地方生产,只要把胶囊运送过来、放上去,就应该可以像集装箱一样容易组装。

大桥富夫 中银胶囊大楼前(1970–1972)西面外墙(© 大桥富夫,M+)

在他们设计中,每个胶囊房间也正好是普通集装箱一般长度,预想是一辆卡车可以正好装两个胶囊。一开始他们生产了140个这样的单位,另外准备了一间展示室来作销售用途,让人们可以参观。在每个单位前还有两个小金属销,构思是可以轻松取出替换。”

不过,这样的设计可能就是中银胶囊大厦被拆除“死因”,Ikko说:“因为他们是从底部向上建造,像‘层层叠’向上堆砌,几乎不可能将其中几个单位拿出来。所以最后一旦固定了单位,就不能再移动。最初建筑师构思是25年后,当胶囊老化,他们便可以取出换成新胶囊,完成代谢过程。但结构上这并不可能,如果想要更换胶囊,需要一次过把所有胶囊取出。”虽然一直有保育机构提倡保留,但最后中银胶囊大厦仍是在2022年4月5日开始拆卸工程。

经修复的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单位于M+东展厅的展示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怎样飘洋过海来到香港?

这样的地标性建筑被拆除,难免让人感到惋惜,幸好住户前田先生发起“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行动,保留了其中23个单位。Ikko透露,M+过去多年紧密留意该建筑动向,一收到大楼确认拆卸消息,便立刻联系了前田先生。

她表示其实修复工程主要是由前田负责项目完成:“经过全面清洗并且重新涂漆后,胶囊整体得到保留。内部用品除了地毯和床垫外,其他全部都是原装。我会形容这个单位有一点像‘科学怪人’,因为最初是选出了50个状态还可以的胶囊,后来保留了23个。而这23个胶囊也并不完美,他们从大厦各单位中找出不同零件东凑西凑,再组装到这23个单位当中,所以门和家具可能并非来自同一房间。”

经修复的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单位于M+东展厅的展示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M+提供)

有别于其他博物馆,M+暂时是唯一在室内展示胶囊单位的博物馆,Ikko说这是一种“承诺”:“因为把单位搬进来是一个大工程,基本上就代表了这是一个长期展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制作了不同视频讲解,以及与黑川事务所一同制作模型,都是经日本最古老模型制作公司上野模型制造商特别制作。我们不能随便把胶囊放出来,必须有一个完整故事。”其中M+与NHK Enterprises合作影片更邀请了建筑师兼历史学家藤森照信阐释大楼结构独创性,代谢派由来以及黑川纪章愿景,对了解这座大厦前世今生甚有帮助。

在胶囊单位一旁则是博物馆新展“造物记”,展览由概念、研究、设计到生产,追寻造物的过程,透过深入研究作品背后灵感、技术和影响,了解人类在造物过程中所扮演角色,以及这些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之关系,有兴趣读者不妨一同参观。

【展品详情】
名称:经修复的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单位
地点:M+东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