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艺术也是服务 香港新生代设计师如何应对市场转型?|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平面设计既是视觉艺术,很多时也是服务,实现客户的需求。平面设计师能否满足客户的同时,又呈现自身的美学要求?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设计师访谈》(上)-设计何价?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杜翰炀访问了一群70至90后的香港平面设计师,把访问内容辑录成《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设计师访谈》一书,让读者了解他们入行前后的经历,与及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样身为平面设计师的杜翰炀坦言,修读设计一般需要数年,但成为设计师后却发现自己是食物链最底层。他回想自己入行初年,在媒体担任设计师,被众多未曾受过设计训练的外行人指手划脚。他的设计不断地被要求修改,终至面目全非。他形容自己所谓“真正的贡献”,只是操作设计软件,如同上司或客户的工具。

“市场上充斥著欠缺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设计师,与及缺乏美学和设计判断能力的客户/上司,导致作品质素参差。”不过,这并不代表香港没有出色设计师。杜翰炀在书中提出,“70至90后的新生代”象征以前的广告公司不再流行,规模较小的工作室应运而生,由出色设计师带领的小型团队,同样有能力应付较大型的设计项目。

书中其中一位受访者伍广图便是一例,他带领的小型团队为不少大型机构主理品牌革新项目,当中包括香港李嘉诚医学院。伍广图言他们的设计非突破性作品,但全靠医学院的信任,他们将冗长的医学院及学系名称转化成“HKUMed”,以作为高辨认度的记忆点,亦统一了各自为政的学系标志及呈现方式,以较为中性的Helvetica字体为基础,取代原先幼脚字齐头齐尾的排列,解决标志缩小后难以阅读的问题。

另一位设计师罗晓腾求学时期一心想修读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课程,惟历经两次面试皆不获取录,甚至被当时的主考官将作品集扫在地上。后来他一边到室内游乐场打工,一边修读副学士课程,再自荐到某大师级设计师的工作室工作,最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闯出一片天。平面设计师的成功背后有其辛酸,杜翰炀亦透过访问写下了这些新生代一来走路的经验,供读者及有志在设计行业发展的人参考。

香港的平面设计的水准,在1970年代时与日本同属亚洲顶尖。靳埭强、陈幼坚等大师之名,如雷贯耳。杜翰炀认为,现今亚洲其他地区的设计水准已有超越香港之势。香港的平面设计界就寄望这群新生代设计师接棒,继续传承香港的设计美学和文化。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