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文字创作众筹平台 创办人目标︰做小说界YouTube
本地作家高慧然曾于专栏上表示“写书是一件折堕的事”,所指的就是在香港当一个以文字创作为业的作者,这段路实在落魄而艰辛,因由落笔写作起计算,至令自家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作品要经历出版社筛选、编辑、校对、印刷、发行与零售等步骤。如能成书,不代表出版社愿意出版;能出版,不保证书籍会畅销;卖得好,亦不代表作者赚得同样的多。心血时间脑汁诚意都一一付出,但回报却非同等丰盛,这就是香港作家的处境。本年书展将至,议论本地文字创作生态的声音亦渐响。网络写作平台Penana与写作众筹平台“出一点”尝试以科技介入写作圈子,两者异曲同工,各在反思本地的文字创作生态,尝试重新构思及引入新的创作元素,甚至重新“分饼”,希望为作者讨得更高的报酬,亦盼能为文字创作者找到一条更快捷、公平及广阔的道路。摄影:龚慧、方心惠
“我们想做小说界的YouTube。”Penana的创办人王德贤(Coen)和宋启锋(Kevin)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说。同为经济科出身的二人,却对文字及故事创作大感兴趣,于是早年遂自学编写软件,尝试实践理念。Coen说:“我们觉得文字是最原始的创作,因每个人都懂得写字,这亦是所有创作的起点。即使现在有了多元媒体,其他媒界仍需利用文字去解释及作支撑,这正代表文字始终是创作的基本。”二人于2014年与其余两位创办人开设Penana,Pen是笔,nana则只求顺口,他们希望平台的名字让人容易记住,方便用来分享故事。
传统发表作品的方法,不外乎是作者将自己的故事编撰成书推出市面,Penana的意念却有别于此,自创办以来,公司一直强调文字创作中的4个互动元素:分享、共创、比量及交流。
Coen表示:“YouTube是看影片的平台,Instagam是看相片的平台,但我们想不出坊间存在任何分享文字的地方,于是便想到要创作一个专为文字及故事而设的文字分享中央平台。”
Kevin亦补充:“有许多香港人喜欢写字,许多时候是写了些东西,想有人收看却又只想匿名发表,然而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帮忙。Facebook固然做不到,网志又未必有人追看,运作模式亦很独立,而且现在那圈子都不太活跃了。我们的平台就能将作家集中及分类,给予作者完整的作品履历,让读者可追踪及给予回应;作者亦可以此另设网志,让别人可了解自己更多。”平台的介面现如Facebook般,一段段发帖皆是作者们用心良苦的长短故事及散文,但Coen和Kevin深知,在科技发达的年代,单能分享并不足够。
外国有些性质相似的网站录得4千万用户,因此我们深信市场是存在的。我们想做小说界的YouTube。
互动创作 刺激新意念
要把文字创作推到极致,全靠灵感上的碰撞和较量,有如“我爱你”这种超短型宇宙题目,有的作家会写出心痛的感觉,有的则联想起等候对方上线的心情,无限脑震荡下去,可拉阔作者的思想空间。为此,Coen和Kevin积极经营Penana中的写作挑战项目,谈起这个功能,他们也感到相当满意。“写文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其实也可互动,我们不时会推出一些题目,让几个人一起贡献出一个故事,或让读者挑选故事结局;实是让作者就着同一条题目写下去,然后看到大家对同一条题目有不同的诠译;我们更会为用户举办比赛,在限定时间内争三甲排名,大家可赢得奖章,亦鼓励多写。”
还有一种交流,是读者可以建议作者修订文章。作者始终有饱和位,或会遇到意念不足或句子意思不清晰的时候,在Penana上,他们可激活“建议修订”功能,让读者提出修改建议。当然,只有作者才看到建议,他也可以选择不理会。在传统的书本发行上,这个功能当然不存在,Coen形容这是更深一层次的交流。
期待进军电影界
不过,身为创作人,大概最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打入大众市场,Coen和Kevin深明此点,把Penana发展下去,他俩则计划多与出版社合作。沿用写作挑战这个卖点,他们早前找来天行者出版社合作。
Kevin解释:“现时比较多的合作是创作挑战,著名填词人林宝曾邀请我们平台上的作者根据他的一本作品写外传,让他们续写故事,再由原作者选出头3位他最喜欢的作品。这样跟出版社合作,可协助平台作者吸引出版社注意,他们从中亦可了解出版一本书籍的过程。”
想得长远些,Kevin续说:“我们希望可认识电影界的人,将平台作者的故事带到创意文化产业内,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不过最终,他俩仍务实起来:“现时最重要是完善用户体验,令平台变得更加好用,亦希望用户数量的增长得快一点。外国有些性质相似的网站录得4千万用户,因此我们深信市场是存在的。”
网络文字传递速度快,但有人认为这些文字都只得一时三刻的存在价值,又认为只有书本才能将文字的真正价值保存下来。以众筹形式运作的“出一点”,强调阅读是一种实体体验,而与Penana最大不同,便是它会积极帮助作者将作品出版成书,甚至非常重视这一个文字创作的步骤:协助作者将作品放上平台以吸引网民注资,筹得若干金额后,便利用这笔款项为作者出书。
论香港“搾干”文化
众筹出版平台出一点创办人之一Gary在言谈间不带无奈地表示,香港人很喜欢“搾干”。“许多年前流行《无间道》,于是潮流便兴起拍摄警匪片,之后《狂舞派》出现,便轮到一些讲梦想与讲本土的电影上场,且看这热潮又于何时被搾干。找同一个题材做一万次,这样就干了。”他指,在文字创业的圈子来说,前几年流行的是《红Van》,之后是《男人唔可以穷》,近年则有邝俊宇那些带文学及文青风格的作品,这样又一轮,出版光谱变小,这就是纸媒没落的原因。本地创业亦有“小众变大众”的倾向,将偏锋变成主流,但如武侠小说这种本应是很大众的题材,却是写来写去也得那些角色,很“正路”,却没有人继续追看。Gary认为他们的平台实有需要将市场做大,才能挑战这种出版界的不健康的风气。
拉阔光谱 助作者争取好报酬
除Gary外,出一点的其余2位创办人皆有正职在身。谈及创业及金钱时,他都坦白地表示自己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平台现亦未做到收支平衡,但在谈及创业理念时,他则有着肯定的看法:“我们希望做大出版书籍题材的光谱及令作者取得更合理的报酬,我们希望平台能做到这两点。”
Gary指,若审视本地文字创作圈,不难发现出版书籍的题材选择其实颇狭窄,而他亦明白出版社有着它们的考虑,“它们是最早投放资金出书,亦是最后收钱的人,所以它们不愿冒太大的风险,亦不容别人剥削它们,挑选书籍的题材会以‘稳赚’为首要条件。然而,市场是不可估计的,否则近来也不会有报章及杂志停刊吧!因此,我们首先可把题材的光谱重新拉阔。”
除内容光谱外,出一点亦十分在意作者的收入状况。据Gary所指,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分帐并不对等,虽然作者生产“原厂产品”,但要是能分得10%的书佣已算是行内顶点。这个分饼的惯例不仅不公平,而且会令作者需兼接其他工作以维持生计,不能专心创作一个作品,最终影响到作品的质素,所以Gary希望平台能助作者多赚一点,取得合理报酬以应付生计,以助他们专心完成作品,不至“烂尾”收场。
作者分佣偏低并非为本地独有的状况,因外国亦有相似现象,所以出一点如要作出改变,相信亦非易事。“外国的市场虽然较大,出版社亦有更多空间筛选及投资作品,不过作者的书佣一样都是只得约10%,因出版社在投资时,每个作品的印刷数量都要达十数万本以分销到不同地点,加上宣传及成本高昂,因此不可能让作者分得太多利润。它们惟有期望将版权卖至国外吧,那就能分得较多。”
我们不想让出版社分得比作者多的情况继续发生了,因为作者是“原厂”,不应该分得比出版社还少。
操作复杂 难以定胜
出一点所引入的众筹概念,藉向网民收集书籍的制作费,用以排版、设计、编辑、校对及设计封面等,“平台在帐面上并没赚到钱,因众筹所得都是投放在制作上;要于众筹上赚取利润是没可能的,因为这会令相关金额变得太高。书籍仓存的费用会由我们负责,并透过将书卖给作者来赚取版税。若作品销量佳,我们希望能分5成收益给作者;如要经发行商销售,因它们会以较平的批发价取货,这就会是作者3成平台2成的分帐。我们不想让出版社分得比作者多的情况继续发生,因为作者是‘原厂’,不应该分得比出版社还少。”
书展在即,出一点跟其他出版社一样正默默赶工,要同时编辑及制作多本作品。在创业团队中仅有一名成员从事出版业,初闯这个行业,他们也得承认,过程遇过不少复杂事情,技术上及帐目上亦仍有未解决的问题,由是,Gary现在只能说:“收支平衡尚未做到,这次创业很难定胜。”
如何制成一本书?
由作者的文字至到一本书的印制,中间则要经历排版、设计,编辑、校对、封面设计、编辑等程序,这都是由出版社负责,正常工作时间约一个月。Gary将这些阶段形容为“将书的最大价值发挥,捉到鹿要脱角,把好的卖点放封面、把内容修饰得吸引。”此外,出版社又要做好宣传推广等工作,再把书本发行去书局等地发售。说来容易,做起复杂,幸而凭借团队有从事出版经验的创办人,他的经验对平台营运一定会有帮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