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笔记】“小不啦叽”创手绘食评︰大家请多留意“小确幸”

撰文: 胡可欣
出版:更新:

科技发达,电子工具随手可得,打字画图,一个荧幕上配键盘、画板便成事。正因如此,人们亦开始怀念亲手写字画画的时光,情怀来了,拐了一个大圈,一切又回到基本步。喜欢吃喝和绘画的创作二人组“小不啦叽”(Little Importance),以画笔代替手机,留下不一样的食评。摄影:曾梓洋

两人爱用有线圈的笔记簿创作,因为画完后可以随手撕下然后放入分页簿中,整齐又方便翻阅。
画风充满童真,像个女生团体,其实是情侣档。男的叫Kelv,女的叫Edchi,两个修读设计又爱四处寻觅好餐厅的年轻人,用手绘食评,在现今“相机食先”的网络世界打出一片天。其后出版关于香港餐厅的书籍,引来不少餐厅找他们绘画菜单。“小不啦叽”里的“小”,意谓“微细事物”,“不啦叽”是方言,意指“非常”。两人创立“小不啦叽”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留意微小但重要的事,并让他们成为主流或支柱。

“小不啦叽”的两位成员Kelv和Edchi,在大学修读设计的两人原本也踏上设计行业,但设计这个行业似乎太消耗,“每日不停OT,日做夜做,没有私人时间,做了一年已经很辛苦。”Edchi如是说。后来,她和当时好友Kelv商量后,决定停下来创立自己的品牌。“那时大概是2012年尾,两人一起创立了品牌。我和Kelv的理念很相似,希望大家能够留意生活中的小事。台湾的词语来说就是‘小确幸’吧。”

起初两人售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小商品,“香港人生活太沉闷,千篇一律,于是我们从世界各地找寻独特的产品,例如十二星座的花纸,我们卖的是独一无二。”与此同时,两人开始对“相机食先”的风气生厌。在光顾特别的小店后,会找机会和老板攀谈,之后将吃过的食物绘画成图,加上食评、小店的故事,或者食谱,上传到网络。“网上食评太多是文字加上相片,没有太多人会画食物,但画图确实可以强调很多细节,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小确幸’理念不谋而合。Instagram上的食物照很多,但手绘食物照总会叫你好奇,香港人着实也可以‘停一停谂一谂’。”

食物当然是重点,但角落的宫崎骏《龙猫》角色也是一大亮点,那男女孩就是两人的自画像。
除绘画食物外,也会为餐厅时令食谱创作的角色。
手绘食谱也是小不啦叽的特色之一,画功同样精美。

画出食物细节

后来有出版商邀请他们出书,两人便专心向画图方向发展。Edchi起草稿和写字,Kelv上色,两人互有专长,合作无间。“Kelv的字太糟糕了!”Edchi打趣说,“他比较擅长上色。”

手绘画是两人的一大特色,虽然不像素描一样完全还原实物,但食物材料等细节,他们都一律认真看待。“现在‘执相’很容易,在我当设计师时,有客户叫我将米饭‘执松’,实在让人无言!”Edchi谈及以前的经历,大感无奈,“我们惯常都会先拍照再画图,但我们必定会以我们对食物的记忆和印象先行,例如食物的颜色、味道等,尽量将真实感还原。例如食物有一层酱料,你在吃时会拌在一起,照片上看也许未必叫你印象深刻,但绘图的话,你可以看得出每种食物的层次分布。这是很小的细节,但我们希望大家吃下肚之外,也能够留意。”

虽说是手绘,但Edchi用铅笔起稿后会再用marker勾线,然后Kelv会扫描到电脑上色。一来,他们已经习惯用电脑上色,技巧纯熟;二来,上色后才扫描,颜色或会失真,“我试过用其他方式上色,但风格变得不一样。亦有许多人问我们为何不用木颜色或水彩,但用电脑上色变成我们的风格,是我们的特色。”事实上,手绘和电脑两者并没有冲突,各有特色。Kelv形容,人手和电脑笔触落差很大,“电脑绘图比较平滑,笔和簿直接接触会呈现粗糙感,画直线不会像间尺一像笔直,会弯曲或者歪斜。”

小不啦叽会将所有画作和原稿分门别类放入分页簿中,井井有条。

游走于传统和现代

“我们画的食物会追求像真,但不一定合乎比例;我们尽量呈现食物的外观,当然同时也会作出调整。例如碗里的食物和台面不一定是合乎现实,要一模一样的话,拍照便行。”他们笑说,大学老师看过他们的画后曾说角度和比例不对,不过二人一笑置之。“我们不想被固定的风格框住,我们想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从他们的食评中可以看到他们受台湾风气影响很深。“我会用有点台湾腔的书面语,一方面我很喜欢台湾,另一方面,台湾腔常常给我一种人情味浓厚的感觉。”

翻开两人的笔记,发现他们很少绘画鸡蛋仔、鱼蛋等的香港传统特色食物,反而钟情日本料理和咖啡店。偶然也有来自香港的新式料理,有点香港,同时又有点距离,一如他们的作画过程,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两人为某餐厅设计的吉祥物,可惜该餐厅已经结业。
芭菲的每一层食材都巨细无遗,从中流露小不啦叽对细节的执着。

坚守自我风格

“小不啦叽”成立至今,两人试了不下100间餐厅,但令他们最感遗憾的一件事,还是香港的转变来得太快。“我们做书或者试食时会刻意挑选全港只有一间的餐厅,但后来有些结业,有些变成连锁经营,质素变得没有保证。而食物潮流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例如之前有一波炸鸡热潮,大家便一窝蜂前往新开的韩式餐厅,可是当中有些很快便结业。我们能做的事,只有在这洪流中努力保持最初的理念和风格。”

香港的创作前路是否灰暗无光?“我觉得香港正在面对转变期,老一辈认为菜单需要真实感,因为照片可以让其看到食物外观,但年轻人不介意新奇的画风,更不会去质疑画中食物和实物会否一模一样。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各有特色。”除了钟情食物,两小口另一乐趣是旅行,大至建筑群,小至一草一花,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小见大”的概念,一早已经深深刻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