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理解的精神病患者,往往片面、零碎、简化,被归类为危险人物;康复以后,仍然被标签、被社会排斥。事实上,他们同样一步步走过生命的爱恨喜乐,有自我,有尊严。“香港01”的摄影师为精神病康复者拍摄了一辑硬照特写,加上文字说明他们每位的故事,让读者更加理解他们。读者亦可阅读“01社区”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走过疯狂”系列报道:http://bit.ly/2ee46RE摄影:陈焯𪸩
安(笔名),52岁。 约20岁时就读大学期间确诊抑郁症,婚后某天变成精神分裂症,曾在青山医院留医数年。出院约廿年,被诊断为“失去工作能力”,现时无业,住在复康宿舍,积极做义工及分享。(陈焯𪸩摄) Gary,44岁。 26岁时确诊狂躁抑郁症,曾在葵涌医院精神科留医数年。近十年多次再就职,但因压力太大偶有病发,现职“临记”及各种散工。两子女之父,现时住在复康宿舍。(陈焯𪸩摄) 伟文,36岁。 13岁时确诊狂躁抑郁症,自幼被送往青少年宿舍居住。中三辍学,曾任职保安数年,现无业。与兄弟失联十多年,现与父亲同住,不时去老人院探望妈妈。(陈焯𪸩摄) 丽明,53岁。 17岁时确诊强逼症及抑郁症,病发时会不停重复拭抹同一个柜筒、检查同一扇门是否已关上。曾做多份工作,但最长不超过半年。近十年无业,现独居于一公屋单位。曾入住多间医院精神科,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意见多多:“住院时我们没权利发脾气的,一发脾气就会被以为是病发。”(陈焯𪸩摄) 文臬,59岁。 26岁时确诊精神分裂症,曾在青山医院留医4个月。出院后头3年在家休息养病,幸得家人支持,近30年已能如常工作。 近年提早退休,现与兄长同住,终身未婚,“我觉得要同另一人亲密相处及承担起对方的生命,好麻烦同困难。”(陈焯𪸩摄) 丽明:“有病就系有病,点解要唔认,怕咩畀人知﹗” (陈焯𪸩摄) Gary:“好开心有人影我咁耐,好似明星咁。”(陈焯𪸩摄) 文臬:“我份人比较心平气和,是我最大的优点。”(陈焯𪸩摄) 安:“自信也许是自大及自我的表现;而自卑就只有自卑了。”(陈焯𪸩摄) 伟文:“妈妈也是精神病患者,以前常和她吵架,但就算以前几憎佢,而家佢连嘢都讲唔到,咩都算啦。”(陈焯𪸩摄) 不知是否长年服食药物的副作用关系,精神病康复者在最放松状态下,表情总是呆呆的、空洞的;但只要聊天,其对答基本与常人无异,也经常会笑。(陈焯𪸩摄) 拍摄硬照特写时,他们不少兴奋说:“好像被当作明星看待”,享受镁光灯聚焦在自身的快感⋯⋯(陈焯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