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疯狂之三】精神健康中心无处容身 期望消除偏见、复办夜诊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近日港铁尖沙咀站发生纵火案,疑犯怀疑有精神病纪录。当我们在媒体看到关于精神病人的报导:某年某时某地发生伤亡事件,疑犯有精神病纪录。完。生命之间的爱恨纠缠、疑凶的动机过去未来,就此被平面化;而精神病患者,亦等于惨剧的罪魁祸首。
“经济学人智库”去年公布的《精神健康融入指数》指,15个亚太地区之中,香港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支援只排行第7。精神病康复者如何走过疯狂的挣扎与情感,又有谁在意?
全港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ICCMW)仅14间有永久会址,精神健康服务落户社区仍前路漫漫。此外,有前线社工指ICCMW只负责“救火”,病人需自行争取成立“精神健康公署”、复办夜诊等权益。(此为系列之三)

自助组织不时举办“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被标签的族群分享,消除偏见。(潘思颖摄)
“真人图书馆”邀请听众写下对其他族群的观感。(潘思颖摄)

2010年10月起,社署透过合约形式,委托11间非政府机构、在各区营运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ICCMW),开始为当区精神病康复者、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人士、其家人及居民,提供综合服务。中心亦会接收由街坊、学校或警方转介的个案,由社工跟进,如有需要会将个案转介医院。

今年7月,平机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全港24间ICCMW中,有19间在选址时曾进行地区公众咨询、其中9间遇上反对声音,包括“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倾向”、“中心的服务使用者会对居民构成滋扰”、“令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内聚集”及“影响治安”等。

欠缺永久会址 难以提供长期服务

新生精神康复会(新生会)是其中一间营运ICCMW的机构,其专业服务经理(社区服务)黄宗保表示,辖下的7间ICCMW中,仅4间有固定会址,“一间在油尖旺租用了两层商场,但只是短期租约,另一间位于葵涌庇护工场内,面积只占其中一间房,还有一间在沙田的,也只是中途宿舍内的一间房。”他表示没有永久会址的中心,每次若搞活动须“左扑右扑”找地方,此外甚难举办固定、长期的训练课程及治疗小组,亦不能提供一个让精神病康复者重建社交网络的“聚脚点”。

“ICCMW通常落户公屋内,因为是政府辖下的物业,可免租或平租予营运团体。”但是ICCMW正式落户,须事先通过当区区议会,一旦有居民反对,选址进程就会停滞不前。“以大围美林邨为例,地面有一个逾2,000平方呎的空间,本已预留作ICCMW之用。但2014年年底,因遭该幢大厦的居民以‘精神病患者或康复者可能有暴力倾向’、‘危害居民安全’等为由反对,该空间现时为丢空状况。我们也不能勉强迁入,这几年来加强在区内推行精神健康教育,希望令街坊消除偏见,不再反对。”

服务对象应以地区为本?

一间ICCMW目前平均服务33万人,以“地缘性”为本位提供服务,但前线精神健康社工及组织者Simon Chan对此有所保留,认为精神病患者未必只想将社交网络局限在区内。

Simon批评ICCMW只“治标不治本”,“只是逐个逐个个案处理,但对于精神健康政策没有倡议及远见。”除了ICCMW,坊间本有不少精神病康复者的自助组织,多年来为精神病康复者争取权益,如交通优惠、复办夜诊、成立高层次架构如“精神健康公署”统筹全港精神健康政策等。“这些自助组织不以地域性为本位,精神病患者可跨区选择自己喜欢的组织参加。此外它们在政策上有更多倡议,但ICCMW的出现拉扯了不少资源。”

争取复办夜诊

另外,现时医管局辖下的精神科医院只有日间服务,平日开放时间最晚仅到6时、部分医院在周六上午提供服务。2001年,医管局曾于葵涌医院引进精神科夜诊服务,但“因使用率低”及“病人可于日间获得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夜诊于2006年取消。

Simon指有关服务使用率低,因宣传不足,根本没多少精神病患者知道。“如果设夜诊及假日服务,当然好啦,不少在职精神病康复者需要专程请假覆诊,请假时又不敢告诉雇主原因,非常不方便”。

康复者Gary现时正以香港精神康复者联盟副执委的身分,积极向各政府部门反映意见,相关组织近乎每年提出“复办夜诊”的诉求一次,却仍只闻楼梯响。Gary说不灰心:“当年交通津贴都争取了10年才有啦,我们即管慢慢继续同政府磨下去。”争取权益仍前路漫漫。

精神病康复者Gary积极参与自助组织或宿舍的活动及比赛。(黄永俊摄)
部分宿舍设有家属互助小组。(黄永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