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中国19周年,中港交流日益频繁,愈来愈多人成为“深港人”。有经常往返中港两地的上班族选择居于边境,节省交通时间。然而生活于香港边境禁区的居民,却因禁区封闭,得以维持独特的生活模式。跟“边境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或者会发现一些值得留住、值得记住的人和事?摄影:李泽彤、梁鹏威、余俊亮
香港回归中国19周年,中港交流日益频繁,愈来愈多人成为“深港人”。跟“边境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或者会发现一些值得留住、值得记住的人和事?图为香港前往罗湖的东铁车厢。(李泽彤摄) 香港边境禁区莲蔴坑村住了一位七旬老人--郑伯。他年轻时从潮州偷渡来港,50年来在深圳河对岸的莲蔴坑耕种。莲蔴坑对岸的莲塘口岸在最近十年大兴土木。郑伯在同一地域,看着同一片天空,却是万变与不变的对照。(李泽彤摄) 沙头角位于香港北区和深圳盐田区边界上,横跨中港两地。而香港境内沙头角墟禁区的居民,似乎不觉得自己不在世界中心。也许,正正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能够掌握的关系和生活细节,比所谓的城市人拥有的更多。活在封尘的一角,他们不自觉,也不在乎。图为香港沙头角禁区。(李泽彤摄) 沙头角禁区的居民在禁区内游泳,对岸为深圳。(李泽彤摄) 深圳龙岗一间工厂在地板上铺了类似香港区徽的图案。(梁鹏威摄) 香港沙头角禁区的一块水泥盖上,刻了1991年的日期。踏在边界的两岸,生活习惯和步伐也有不同。( 李泽彤摄) 住在流浮山的陈天才,推开窗便看见深圳湾公路大桥。70年代,交通尚未发达,陈天才爸爸经营的蚝豉蚝油店,利润仅堪糊口。后来深港西部通道及西铁相继落成,情况便改善了。(余俊亮摄) “以前流浮山好荒芜,出去要搭那些九人座货车。现在交通方便了,多了内地及本地游客入来吃海鲜,我们的海鲜比离岛的划算呢!多了人来吃,也顺势带旺我们这些买蚝油、蚝鼓的生意,有很多内地游客拿这些作手信。”,陈天才称。图为深圳湾公路大桥。(余俊亮摄) 居于香港火炭的李丹倩,每天驾车往深圳龙岗的公司上班。家中出发,驾驶至皇岗时,途中她有讲有笑。可是,当汽车经过了内地关口,驶出了深圳。她双手握实軩盘,眼神没有离开过前方。车程大约半小时,途中偶有车子在车缝间左穿右插,又多次遇到前面的车子突然切线,险象环生。这短短30分钟的车程,让她耗掉许多心力。(梁鹏威摄) 李丹倩工作的公司挂有一张油画,画的主题是一片夕阳落于水平线。(梁鹏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