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Xyza Cruz Bacani前外佣变国际摄影师:人们待外佣如空气
访问当天,Xyza Cruz Bacani在湾仔街市看到一盆小植物,询问价钱,老板回答要$40元,她走开后喃喃自语:“在太子花墟,不用这么贵。”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摄影师,Xyza连半点“离地”的感觉都没有。或许这与她的经历有关,曾在香港任职外佣工作近10年。2014年,她的街拍作品获《纽约时报》摄影网站Lens、CNN等多间国际媒体报道,其后入选Magnum Foundation人权奖学金,一炮而红,自此转职成全职摄影师。去年,Xyza夺得“WMA委托计划”资助,从自己家庭开始,纪录香港外佣的故事。她将回港举行展览,并出版首本同名摄影集《活着如风》;“我的旅程,从菲律宾来到香港开始,”她这样说,“这本书,是我回到家,回到这个一切开始发生的地方,像一个完整的圆圈。”摄影:©Xyza Cruz Bacani(由WMA提供),摄影(访问部分)、撰文:徐尉晋
成功在尝试,并不侥幸便可
才刚踏进30岁,便获国际媒体青睐、成为Magnum Foundation Fellow、在WMA委托计划中脱颖而出,Xyza事业和人生看似一帆风顺,甚至或会有人轻易地说,这一切只是幸运。“不,不是这样便可行的(it doesn’t work that way)。”
其实,成功非侥幸。她说,自己从第一届WMA委托计划开始,每一届都申请,直到这一次才夺得大奖。Xyza还记得,自己坐在评审前紧张地讲述这个故事,那时候脑袋有把声音对她说:“这是十分个人的故事,为甚么评审要在乎呢?”,“幸运地,评审们相信这个故事。”
8岁后便不再玩耍
Xyza来自一个菲律宾外佣家庭,父母分别曾在新加坡和阿拉伯打工,更曾沦为人口贩卖的幸存者。后来,母亲在她9岁时来港打工,她需要独力照顾弟妹。19岁那年,因为要负担弟弟的学费,Xyza也决定来港担当家庭佣工,成为家中第二代外佣。
在家里暂代了母亲的角色,她的童年提早完结。Xyza说,自己从小开始便很有责任心,“你没有选择,惟有负起责任,我在8岁之后再没有玩耍。”
她说自己对童年的记忆一片模糊。长大后,母亲问她是否记得,自己曾回菲律宾探望他们的情景,她与弟弟竟然全无印象。Xyza苦笑说,或许那是他们用来处理母亲缺席的方式,“为了生存,你不会对日常生活那么感性,因为你担忧温饱。”Xyza指了指手臂上的一道疤痕,“这是我在学习烹饪时留下来的,”虽然疤痕已褪成淡哑的颜色,但在成长后没有消失。“当你把孩子留在故乡,会在许多方面对他们造成影响,包括精神上、情绪上。”她语带无奈地说,“有时候我们不明白,母亲为何要离开我们。你要怎样向孩子解释?许多时候,母亲们也不是解释得很好。”
像被空气般对待
“世上所有移民工,都被人当作‘空气’般对待。他们很重要,但人们对他们视而不见。”Xyza说,新书和展览的名字,因此叫作《活着如风》(We are like Air)。
“苦处由她们的故乡开始。”作为过来人,Xyza耐心地说,外佣不但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和儿女,出发前更要付出高昂的仲介费用,“但是,你必需作出选择:要不你与家人活在贫穷之中;要不你离开家庭,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她们离开了自己家庭,儿女因此能够上到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生活;她们来到香港后,香港的女性能够工作,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对家庭的收入带来贡献。”她认为,外佣不只为家人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更造福香港女性。
外佣来港后,面对孤独、岐视与疏离也绝不容易。Xyza提到,其实香港有不少有经济能力的雇主,愿意在自己家居以外,向外佣提供更妥当的住宿环境,但因为“强制外佣留宿政策”关系,外佣往往被迫居住在狭少的空间里,“如佣主有能力,让他们自行选择吧,为何不呢?”
强制外佣留宿政策根据现行政策,入境处要求外佣与本地雇主签合约时,必须接受“标准雇佣合约”中强制外佣与雇主同住的条款,否则入境处不会批出外佣的工作签证。而留港的外佣若违反同住规定,可被刑事检控,或会影响他们将来申请续发签证。
前雇主令她走上摄影之路
幸而,Xyza母亲来港之后,遇到了一位好雇主。从1999年起,直到今天,妈妈为这个家庭工作。她也是Xyza来港后的雇主。不得不提的是,正是这位雇主,借钱给Xyza购买第一台相机,让她踏上街头摄影之路。
“我亏欠了她很多。”Xyza说,在香港生活费高昂,自由摄影师的路并不易走,现在她前雇主仍为她保留了一张床,让她待在香港时,有一个家。从前,Xyza与妈妈在同一家庭工作,她在街上遇到有趣的事物便会拍摄下来,拿回去给母亲看,她说,街拍使她“成为了妈妈在香港的眼睛”。
《纽时》编辑鼓励写书
赢得委托计划,除了以展览去发表成果,她亦决定制作一本摄影集。这个想法,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纽约时报》Lens编辑James Estrin对她的鼓励。那时候他对Xyza说,作为外佣一分子,在站在一个较优越的位置,“为甚么你不写一本关于外佣的书呢?”
起初, Xyza也对自己充满坏疑,“我才刚刚入行,在行业中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接下来数年,她专注拍摄世界各地移民及人权议题,曾到过纽约、阿布扎比等地拍摄,偏偏没有有系统地拍摄香港。
Xyza决定由自己家庭经历开始,拍摄香港外佣的状况。她鼓起勇气问妈妈,“我可以拍摄你吗?”妈妈回答她:“我以为你永远不会问我。”是次展览将展出近60张照片,部分从未曝光;新书则详尽地收录逾150张照片、文字及外佣与孩子的书信等。
照片由5000多张新旧照片挑选出来,这个数字看起很夸张。“我不是把照片都拍好后,用一个月就编辑好它。”Xyza想了想,说:“我是一边拍摄,一边开始把碎片放在一起,那样帮助很大。”拍摄时她会写许多笔记,记住细节和感觉,对之后编辑也有很大帮助。
雇佣关系不只一纸合约
而且,她觉得外雇这个议题太过复杂,不是一个图片故事(photo essay)或者一个展览,便可以完整地探究当中的问题,“我觉得,那不足够去解释,我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视野。”Xyza称,“我把它称为一本‘摄影长篇故事’(photo novel),因为它有很多文字,许多个章节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不像一般的摄影书,只让你看到照片,里面也有文字的故事。”
今次新书,由13个章节组成,整本书内容围绕她自身家庭,也贯穿了其他外佣的故事,分别有团聚、剥削、爱、得到和失去、希望与梦想等主题。有别于Xyza以往拍摄外佣的手法,多是专注于虐待或剥削,今次她决心展示一个解决方法,“呈现雇主和外佣和谐生活和工作的例子,或许人们可以更觉得,这些故事更有共鸣。”
Xyza提到,她拍摄了一位叫作Jo的外佣,她在1996年来到香港照顾一位小女孩。近20年后,女孩长大结婚了,Jo本来已退休回乡,但后来女孩有了小孩,Jo还是再次回到香港,照顾孩子,待她如自的外孙一样。Xyza指,“这三代女性,不是因为一纸合约而连在一起,是对彼此的爱,将她们连系起来。”
最困难是拍摄自己家庭
这一年,她共拍摄了8个家庭,除了拍摄香港生活的外佣,也到她们远在位于菲律宾的故乡和亲人。她认为今次拍摄计划最难拍的,也是自己家人。
“当你将镜头指向你爱的人,你会被迫看到一些平时你视而不见的东西。”Xyza在拍摄过程中,分别访问了父母和妹妹,“令我们一家人,重温了许多埋藏内心深处的痛苦回忆,许多我们平常不会说及的问题出现了。那也让我想起,自己被留低的痛苦。”
她顿一顿,“许多我原以为已离我远去的痛苦,再次出现。虽然我现在已长大成人,已经30岁了。”Xyza形容,“好像望进镜子,有时你不喜欢在镜中看到景象。对我来说,最难是拍摄自己的家庭。”
“现在看照片的时候,我还会哭起来,很疯狂。”她说。Xyza称十分重视家庭,“我做任何事,也时常问自己,‘这件事会令我父母感到骄傲吗?还是会令他们感到羞愧?’”
从街拍到纪实如果你在网上搜寻Xyza的名字,多会看到她的街拍作品。事实上,她从2014年开始,替本地外佣庇护所Bethune House义务拍摄,街拍以外,也开始了纪实摄影。问及两者不同之处,她说,“‘猎人’与‘说故事者’,我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用去形容两者的分别。”
她续说:“街头摄影,我像是一个猎人,我出外、拍摄,是为了自己和母亲而拍;而纪实摄影,我在诉说其他人的故事,将聚光灯照射在别人故事上面。”她指,街拍著重於单张的照片,而纪实摄影就需要上文下理(context)、文字,甚至声音,用一组照片去诉说一个更深入的故事。
带着尊严地纪录被摄者
2015年,她入选Magnum Foundation Photography and Social Justice Fellow,远赴纽约深造摄影,“那是我人生中最紧凑的6个星期。”Xyza满足地笑道,“我学习了如何拍片、录音,用更具事实性的方法去说故事。那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改变了我的人生。”
课程导师正是Magnum最早期的女摄影师之一、曾拍摄经典照片《掷汽油弹的人》的Susan Meiselas,Xyza说,Susan对她影响很大,她时常观看Susan的作品从中学习,“她是一个很棒的人,不论是情绪和个人上也对我十分支持。对我来说,她是一位巨星。”
在这位著名摄影师身上,她学会了要照顾自己与被摄者的关系,变得更有同情心。“像她的《尼加拉瓜》计划,她不是只是被派去到那里,逗留一个星期便离开。她花了许多时间和努力,直至现在,她仍与那边的人互相联系。”又说:“她教我,与人的关系非常重要,你不要摧毁人们,你要带有尊严地拍摄他们。这是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
按此观看Susan Meiselas摄影集图辑:【摄影集】马格兰最早期女摄影师 诉说“掷汽油弹的人”背后故事
就算不想,仍坚持每天都拍摄“摄影改变了我的一生。2014年时,我谁也不是。”是摄影,使她成为了今天的自己。她称:“摄影,是一样我知道会伴随我,余下来一生的事物。我常常说,就算我在这个摄影行业再难以维生,我仍会继续拍照。”她说:“对摄影的爱,对这个艺术的爱,仍然让我兴奋。”
对于年轻摄影师,她也忠告:“你需要非常非常喜欢这种艺术,喜欢摄影,那你就继续拍摄下去。你要因为非常喜欢它而做,不是因为你想成名,或其他原因。如你爱摄影,不管有多困难,你也会留下来。”
数年前,Xyza曾说过,自己每天都会拍照,就算“感觉上不太想拍”,她仍会走到街上,举起相机。直到今天,这个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如今,为传媒机构工作前,她都会提前到附近街拍。Xyza认为,那是对摄影师的反应,一个很好的锻练,在寻常的东西中创作出好的作品,当工作时,拍摄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Xyza说,一张好的照片要“能够令人发问”,“能够引起共鸣(relatable),人们可以与此联系。”看到照片,人们仿佛看到自己,会说“我也会这样做”,就是一张好作品。
让照片有诗性
Xyza说自己有戒不掉的一个“坏习惯”,现在她常要在世界各地工作,因此经常在机场买书,“我在机场宁愿买书,也不买食物。”她说:“这是我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我学习变得有创意的方法。因为当你阅读很多的时候,你脑筋是活跃的,不是停滞的,你会更好地观察。”
这也是她希望推出摄影书的原因,“你可以触及它、感受它。它有某种气味、某种互动,那是屏幕不可能看到的。”新书由香港本地出版社We Press推出,Xyza欣喜地形容是“自家制作”,而她与出版社签了两本书的合约,今次这本算是关于她的过去,接下来就是关于她之后的创作。
《活着如风》封面,是一张从露台观看香港景色的照片,有数只鸟儿飞过。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这张照片,“我在玻璃后面,那时候我仍是一个外佣,我在家里面拍摄,而我在拍摄香港。那些雀鸟代表了自由,很有诗意。”她笑说,“我希望我的文字有诗意,可惜不能,所以我的相片有诗意,那不是很好吗?”
今次展览和新书的工作完成后,Xyza会休息一下,尚未决定将来的路,这对凡事都计划好的她来说,非常少有。她微笑说,“我妈妈是个工作狂,连她也对我说,你要回家休息一下。”她对这个计划所花费的心力,可想而知。
最后,她说:“无论如何,我也与香港连系着,这是我找到自己的艺术的地方,我找到自己创意的地方,找到对摄影的爱。香港依然是我的家,很疯狂吧?”
摄影师简介Xyza Cruz Bacani 出生于1987年,是一名菲律宾籍的驻港纪实摄影师。作为一位曾于香港工作接近十年的第二代家庭佣工,她特别关注移民及人权的议题,希望能藉摄影作品令更多人关心外佣的处境。她曾于2015年获Magnum Foundation选为Photography and Social Justice Fellow,亦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并取得多个摄影奖项。
她更获菲律宾众议院通过决议案(HR No.1969)以 特别表扬她在摄影方面的卓越成就。Xyza曾获各项殊荣,包括被选为2018年度亚洲协会“亚洲21青年领袖” 、2016年“30位30岁以下出色女摄影师”(30 Under 30 Women Photographers) 、《福布斯 》“30位30岁以下亚洲菁英”(30 Under 30 Asia)、2015年BBC 全球百大女性及FUJIFILM大使。她亦是WMA委托计划2016/17年 、普立兹中心资助计划(2017)及开放社会基金会“移除高墙”项目(2017)得主。
《活著如风》摄影展日期:2018年12月1日至20日时间:10am 至 6pm地点:香港艺术中心实验画廊地址: 湾仔港湾道2号香港艺术中心三楼
《活著如风》新书发布会日期:12月9日(星期日)地点:环球大厦正门口报摊地址:中环德辅道中19号 (邻近中环地铁站B出口)时间:10am至2pm作者签名:11:30pm
.公众导赏(设广东话、英语、菲律宾(他加禄语)、印尼语).Xyza Cruz Bacani “反转关系”分享会(12月16日 10:30am 至 12:30pm, 香港艺术中心低层地库 何鸿章排练室)活动登记:http://WMACommission.eventbri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