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废墟男护士摄影师:废墟能排解我的压力、社交疲劳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我喜欢废墟中的死寂,在其中独处,让我觉得暂时拥有了这空间。”Kass从中学年代开始,走访香港大小废墟,他自述在香港起码去过一百个废墟。高峰时期每次放假都会去“探废”,旅行途中亦不忘寻访,把德国、澳门等地方的僻静记录下来,在网志上分享照片。

废墟照片(照片由被访者提供)

一次,他在一幢已无人居住的唐楼中拍照。去到天台后,听到脚步声,三个彪形大汉上来对他说:“放下五百元就让你随便影。”当时仍是中学生的Kass知道被勒索,要打架也不够打、走也走不了、又来不及报警,便向对方求饶道:“我还是学生,比较穷,一百元可以吗?”想不到对方答应了,当作破财挡灾:“回想起来也十分惊险。”

废墟对任职男护士的他而言,除了是摄影景点,亦是精神治疗场所:“废墟于我是个很好的减压方式,有治疗的效用。如果香港再没有废墟,我也不知道要如何排解压力。”

经历废墟探索文化在香港兴起,眼看过他人对废墟的破坏,亦看到无数荒芜之地遭改建、增派保安。谈到最喜欢的废墟,他说:“我最喜欢的废墟,是一幢位于山上的两层豪宅。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海景,有对于拍照而言很好的光线及景色。在原本的厨房里还有一个兽头标本,但是后来被别人拿走了;而且建筑物已遭清拆,不再去得到了,庆幸以前也去过十多次。”

说到外人对场所的破坏、改变,除了上述豪宅废墟的经历外,他亦见过别人为了拍照将水倒进钢琴之中、把废弃校舍中的挂画拿走之类行为。Kass希望未来的到访者亦能看到废墟的原貌,希望探索者能谨记“不破坏、取走物品”的潜规则。

八九年前,网络资讯未有现在般多,废墟文化亦尚未盛行,他怎样把废墟找出来?原来他平常会用Google地图“逛街”,加上看到别人的照片中一些细节,就会花时间去“解密”。透过Google街景、卫星及地图,他找到了不少废墟。同时,他也认为若靠自己的努力把废墟位置找出来,会比较有成功感,也会比较珍惜那个地方,因此他始终坚守著不公开地点的潜规则。

“希望之后能去切尔诺贝尔、军舰岛这些文明世界里被遗忘的角落。”Kass如是说。

Kass废墟网志:http://ruinshongkong.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