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险】刺激、犯法以外“极端城市人类学者”闯百废墟留纪录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邵氏片场、何东花园、爱园别墅……有历史价值但公众不能到访的建筑,在香港并不罕见。一个“极端城市人类学”团队,不定时探访这类建筑——闯进并以摄影、影片、3D扫描、无人驾驶飞机,将影像呈现公众眼前。有时候,他们是建筑拆卸或大规模翻新前的最后见证者。为何要选择这种方法说故事?

不走大路,取道竹林,是HK Urbex的的常态。 (罗君豪摄)

香港高度管理  废墟是仅余刺激?

香港某工厂区内,有一栋近70年历史的西式建筑物隐隐于荒林间。十年前,一则短新闻简述了它的命运——该地用途不能改划作住宅,与地产商的合作告吹——从此它没再出现在媒体的镁光灯下。这天,香港城市探索团队“HK Urbex”决定探访这栋被遗忘的建筑。

建筑位于小山坡上,虽有一条蜿蜒的车路可直接通往入口,但HK Urbex选择爬护土墙上狭窄的楼梯,避开可能出现的守卫。楼梯通往一个斜坡上的竹林,他们各自戴上手套,双手抓紧竹干借力往上爬。此时,不远处传来狗吠声,三个戴上面具的队员眼神对望一下,继续蹑手蹑脚穿过竹林,终于到达这座建筑物大门。

青苔满布石屎上,是大自然重新占领人造建筑的第一步。(罗君豪摄)
+4

潜入私人地方如被发现,轻则被赶走,重则须负刑责。这种刺激却吸引HK Urbex持续地以这种方式探索这座城市。HK Urbex 的创办人之一Echo Delta和Ghost三年前本来为微电影取景,无意被废墟的颓废美感吸引,愈去愈多,也享受探索的刺激感。Echo Delta说:“Urbex最大乐趣就是找这些地方的过程。自己去发掘,好像去寻宝,去到一些地方,不知方向,要爬上爬落才找到。像考古学者一样,找到时,就会好像‘执到金’一样。我喜欢它的刺激。愈难,成功感愈大。”

有人认为,这些城市探险者的行为,是对过度管理的城市的一种回应。HK Urbex另一创办人Ghost也说:“香港太整洁,太多控制。我们一直都想找一个新方法去探索香港,have fun。当我在探险时,就是我最感到活着的时候——你要步行,你要使用自己的五官去嗅、去摸,也是在推向自己的极限。”除了闲置的建筑如学校、古庙、医院、商场、厂房、防空洞,施工中的港铁隧道、搁浅货轮,种种禁地都是HK Urbex的目的地。虽然不合法也可能危险,拍下的影像却得到不少读者回响和分享。现时,他们的面书专页约有一万七千人关注。

开始贪刺激  后来变责任为历史留纪录

Echo Delta承认,Urbex最吸引它的地方是刺激感。不过,他们也后来发现很多探访的地方斩有历史、文化价值,便想花时间纪录:“好像变成职责。我们会搜集资料讲故事,像一个兼职。我希望可以让人认识,香港还有这些地方,不只高楼大厦、商场、地铁。”

这些年,它们目睹曾到访的建筑一一被拆或改建,例如“白屋”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中环街市将将改建得面目全非、皇后山军营也要为住宅牺牲, Ghost说:“失去这些文物就如失去城市的灵魂和个性。”

【影片】城市探险“愈难愈爱” HK Urbex访过百废墟历史建筑

【城市探险】拍摄过百废墟 想活化定继续废 探险者:好矛盾

HK Urbex不会放过爬上天台的机会,有时会以无人驾驶机从高空俯瞰建筑外貌。(罗君豪摄)

看HK Urbex的照片及影片,不难发现其摄影技巧相当纯熟,原来Urbex多个成员均是来自传媒、电影界。Echo Delta曾为记者,而Ghost现时也是一名记者。作为记者,本应可有空间“说故事”,为何二人不从这些“正当”途径说保育?Echo Delta认为:“普通人或记者做不到如此极端。如这只是一份工作,已没了意思。我们为兴趣而做,也可贡献社会。”

城市探险=极端城市人类学?

现时香港的废墟摄影团专页多数在社交媒体发布相片,文字不多,也不会透露地点,鼓励自行探索。HK Urbex独特之处,是他们会为照片、影片加上文字说明,让读者不只得到视觉上的刺激,同时能了解地方的历史。他们也喜欢以新科技如无人驾驶飞机、3D扫描等技术,再现旧物。

成员会3D扫描废墟旧物,放在网上重现。(罗君豪摄)

有人认为,这种城市探索者只是为寻刺激、社交媒体曝光,侵入这些建筑有时更会犯法。不过,HK Urbex冒险闯入拍到的照片,却有不少传媒借用,尤其在皇都戏院、中环街市等大大小小历史建筑前途未卜时。不少历史建筑因为属私人性质、有待修缮或命运仍待决定,并不容许公众进入。在这些历史建筑改建或活化前,HK Urbex便闯进建筑物,拍下它们最接近原状的一面。

有时候,一些建筑已长年没有媒体关注。HK Urbex上月到访粉岭一座近百年历史、中西合璧的古宅。它一度有机会成为法定古迹,却因换地问题未获批准,一直荒废至今,又因它是私人建筑,公众不能到访。

HK Urbex成员入到废墟内,喜欢近距离观看现场“遗物”。(罗君豪摄)

港大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曾称他们为“极端城市人类学者”(extreme urban anthropologists):“如果不是这班探险者,这些建筑消失时都没有人知道它们以前对香港来说有何意义。”

现时,香港只有列为法定古迹的114项建筑受到制度保护,这制度不能阻些对被列为一至三级的1444座历史建筑改动和拆卸,也不能强逼业主向公众开放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当制度无效,HK Urbex的行为就似是一种对现有文物保育制度的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