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异想】旺角曾经有码头 西洋菜街坚有菜 法国电影都嚟取景
想起旺角,总是先想到它的人多挤逼、杂乱和不夜城形象,想不到丁点历史痕迹。其实这个“香港内陆”的市中心,以往走到山东街就得止步,因前面是一片汪洋。40多年前,旺角真的很“旺”,但它的“旺”是码头带来的“旺”,如今只能透过旧电影一窥旧日风貌。
影片来源:昔日香港专页(Wai Tse剪辑版本)
旺角有得搭船出中环?
此片为1965年出版的法国电影-《乌龙王大闹香港》(或译《杀手闹翻天》,英文名为Chinese Adventures in China),由红极一时的法国影星尚保罗贝蒙多和乌苏拉安德丝主演。影片中的旺角码头并非“搭出来”的背景,全是实景拍摄,而影片码头写的往来“泗昌”标示原是“香港”,“泗昌”只是剧情所需而作出来。
1923年,油麻地小轮取得中环至旺角的航线专营权。1924年1月1日,旺角码头建成,设于望角嘴山东街尾,旧油麻地避风塘之内。当时,要渡过那还算宽阔的维多利亚港,就得登上小轮,如旧民福号。这条小轮航线非常繁忙,有网民忆述:童年时要坐船“过大海”,才能到西环探望祖母;也有人靠在旺角码头,看着从船徐徐而下的人,等待住在中环的女朋友。
码头带起的茶楼文化
旺角从前就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旺角火车站与旺角码头连成水陆交通中心,地利之便使工厂林立,如染布房、洗衣房、烟厂,而近码头一段的山东街主要是成衣、故衣店(战后居民物质缺乏,难添购新衣,多改为选购唐装、外套、恤衫、大襟衫等男女装故衣)。故衣店楼上还有不少赌档,地士道的大排档旁亦有字花档,聚集一群赌徒。赌徒饿了?不怕,走到莲香楼吃个包,内有外围马赌,输了便到山东街和上海街的当舖抵押。
旺角有莲香楼?对,莲香楼比旺角码头迟一点建成,于1926年分别设于中环和旺角,早上5时半便可以自己上去“开茶”。莲香楼发展迅速,广州的莲香楼更曾收归国营,后来旺角店结业,现只剩港岛分店。不只莲香楼,码头附近有多间酒楼,如钻石酒家楼、龙凤酒楼、得如酒楼,而片中的男主角更每日单独上“襟江”茶楼叹茶,(“襟江”是中环的老牌茶楼)。拍摄香港生活面貌的梁广福在《再会茶楼岁月》指,茶楼文化是由码头带起的,因渡轮是主要交通工具,不少人上船前、下船后都爱品茗,所以码头的茶楼开完一间又一间。
西洋菜街、通菜街有菜?
赌钱、饮茶以外还有什么?片中可见不少小贩卖生果,一蚊就有三、四个橙,还有一间大力士雪糕公司卖雪糕。贪玩的小朋友会走到码头左边的木梯,伸手玩水,来个“亲水文化”。木梯原是给舢舨的人上落;码头右侧是个货仓,不时有货船运货。人来人往,船只不断。
码头兴旺之前,这里原是一片通菜田、西洋菜田和花圃(故旺角后来出现西洋菜街和通菜街)。政府以田地积水滋生蚊虫为由,填平菜田,又填海(现新填地街)建码头和避风塘。那时是个旺角还叫芒角的年代,根据1819年的《新安县志》,已约有200名客家人居住。早年,旺角曾发掘出大量东汉、晋朝和唐朝陶器及制陶工具,证明弥敦道原为海岸线,并有人烧贝壳造灰窰。据《油尖旺区风物志》,旺角得名于芒角村,而芒角村一名来自芒角咀,一片长满满芒草的海滨小山丘。直到1930年代,芒角才改称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
码头带来的兴旺,使山东街过多的小贩做成滋扰,加上避风塘内的船只影响码头上下客,故油麻地小轮在大角咀兴建新码头,以取代旺角码头。1972年,这个运行近50年的码头正式停用。后来,海愈填愈多,旺角渐成内陆,后人已无法想像这个市中心曾经位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