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污名有助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正面面对问题
最近一项有关“情绪污名化与青少年求助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半受访青少年受高度情绪困扰,而三份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若经常受情绪困扰会给人脆弱的感觉,更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一般人会害怕、尽量远离有情绪困扰的人。情绪困扰也是一种精神病患,而精神病是一个概括名词,它包含着不同种类的精神健康疾病,有急性或慢性,亦有温和及严重之分。常见的精神病包括认知障碍症、思觉失调、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和过度活跃症等。
对于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少年害怕被视为弱者、被歧视及排斥,平机会非常关注。事实上,平机会一向关注市民的精神健康,尤其是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被污名化和标签化的问题,除了可能令有需要的人士选择逃避问题,窒碍他们向外求助,包括接受专业治疗,更令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平机会过往的研究发现,无论在职场和公众层面,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受到歧视的情况并不罕见。
撰文: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朱敏健
研究发现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被歧视
平机会在今年年初便发表“对职场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及歧视态度之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超过八成在职人士和接近八成精神病患者认为,在香港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是非常普遍或普遍。平机会在2016年另一份有关精神健康设施的研究亦发现,香港人抗拒精神健康设施设在社区,很多市民都是抱着“不要在我家后园”的心态。
进行公众教育以除去污名和误解
从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公众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视和污名,很多时候是源于对精神病的误解和认识不足,因而造成对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存有负面的看法,担心他们可能会对附近居民造成滋扰,甚至伤害。
平机会认为,要消除公众对精神病的污名和标签,必须从公众教育入手,以纠正市民大众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明白精神病患并不可怕,市民毋须对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抱有不必要的恐惧。此外,我们多年来亦致力提高大众对残疾歧视及《残疾歧视条例》的认识及关注,让公众了解在法例订明的活动范畴,若一个人基于另一人的残疾(例如精神病患)作出歧视行为,有机会违反《残疾歧视条例》。
各界共同推广青少年精神健康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近日亦引起一些关注。我们乐见行政长官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及政府重视精神健康,会继续采用综合模式推广精神健康,涵盖预防、及早识别,并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时介入、治疗和复康服务。针对推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教育局在2023/24学年推出适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并筹备初小及高中的资源套,积极加强学生认知,协助学校推广精神健康。
我们亦留意到政府会加强跨部门合作,并设立以学校为本的三层应急机制,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持份者携手推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除了政府和学校设立处理机制及提供适当的治疗及服务外,家长的参与亦十分重要。当家长发现子女出现情绪问题时,必须即时处理,提供适切的支援,并在有需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事实上,要提升香港整体的精神健康水平,除了靠政府和专业人士外,我们更需要整个社会向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发放关怀及和正面的信息。市民大众可由关心身边的人做起,让他们积聚正能量,建立自信及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