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野共生】植树日复育元朗后山 改变村民“火烧旺地”传统想法
城乡需要共生,村和郊野其实也是如此——在泥头愈来愈多的今天更加需要注意。泥头以外,元朗大江埔村与鸡公岭、圆山相倚,但山岭却频频遭受山火,导致水土流失,影响乡村生态。保育组织“土地教育计金”为了令村落和自然和谐生共,以“里山倡议”为框架,举办“永续乡村‧复育山林”生态教育计划,包括植树活动,希望令公众和村民明白,护山等于护村。
昔日宝库:柴枝、扫把来源 今日山火烧秃林荫
鸡公岭是大江埔村的地标,它和圆山更是村落的后山,曾是许多村民的采集所、游乐场——天冷了就上山斩柴,扫把坏了就去摘草做一把新的,闲时和一大班邻居到水潭玩水……然而自从交通变得便利后,人人往外跑,山变得寂静,更在天气和人为的不小心下,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山火,水土流失,山岭变得贫瘠,昔日的林荫不再。此外,水土流失也会令地面的水池、河流等淤积,影响水质和蓄水量。
于是,上月土地教育基金一连三个周日在圆山举办植树日,希望重建出一片森林,吸引村民回来,重新欣赏这座后山,明白保育山林对环境的重要。
植林需15至20年 原生树种胜外来
植树当日,一行人包括大人小朋友,齐齐提着树苗、工具走了半小时到达圆山一片荒芜的平地。导师指,山火后最快长出的是草,之后要等雀鸟飞过掉下种子,才会有灌木出现,这个过程需要5至10年,而由灌木林变成森林则要40至50年。如果植树,长成树林则需要15至20年,但若有人不小心留下火种,未变成灌木林可能又归零。
当日种植的树种都是易生、可克服恶劣环境的“先锋种”,而且有大乔木、小乔木等不同高度的树,“有些长得快些,更快调整环境。而不同的树种可以给不同的物种享用,增加生物多样性。”他说。而且,选择的都是原生品种,如闽粤石楠、大头茶、木荷,因为外来种会抑压其他植物生长,果实亦不合本地生物口味。
别于一般植树活动 亲身体验整个植树过程、辨认树苗
听过导师讲解,参加者先拿起锄头除草、掘洞,再按刚听完的辨树方法选出树苗,将大、小乔木较为平均地分布。土地教育基金社区干事Wing指,有别于一般植树活动事先掘好洞,这次特地让参加者亲自除草掘洞、辨认树苗,希望让大家有更深刻的体会,知道植树是什么一回事。导师又提到种下树苗后隔一段日子还需要除草、施肥,参加者也说想再来帮忙。Wing指:“植树不是一次性、来玩一天,也希望大家会再参与后续的活动。”
改变村民“火烧旺地”传统想法
除了公众,当日亦有村民参与。Wing说指村民一般对生态的意识不高,更有“火烧旺地”的传统想法,对于山火,可能只想到灰尘会吹到山下的屋上。这次活动后,她却听到村民却开始会从生态角度讨论——从前有山水流下来,现在没有了,是否因为少了树保存不了水?
这次植树,似乎成为了连结村民与乡郊的第一步。植树以外,这次计划还有一系列的讲座、考察、收集种子和培苗活动、普查、导赏团培训等,Wing期望让公众透过地方民俗智慧,乡村农业生产、绿色生态旅游等方向,与村民一同重修村、野关系,推动乡郊保育。
里山倡议“里山”是指环绕在村落周围的山、林和草原,包含村落、树林、农业的混合地景。里山倡议主张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按自然过程来维持、开发经济活动,包括农业,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和永续发展。当中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主张与当地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实践方法包括有限度使用资源、循环再用、认识在地传统文化、促成永续的社会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