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世界|聋人家庭长大 健听女从小当翻译:好自豪有呢个使命
不少市民透过本港经典剧集《十月初五的月光》了解聋人生活,当年更引起一股学手语热潮,然而聋人家庭实际的状况,剧集中未必能仔细提及。有在聋人家庭长大的健听少女透露,在无声世界中与父母有一套特殊的沟通相处方式,“有时喺屋企想嗌爹哋妈咪嘅话,会飞拖鞋或者随手拎起嘢就掟过去、熄屋企盏灯等等,好似好奇怪咁,但我哋就系咁(吸引对方注意)”。她亦透露自己从小已当双亲“小翻译”,协助他们处理日常琐事,提早接触成年人世界,乐天的小妮子却从不言苦,“一直以嚟,我都好自豪有呢个使命”。
摄影:梁鹏威
甘若琳是在聋人家庭长大的健听人士,她形容爸爸性格外向,妈妈则较斯文。她从小便学会以家庭式手语与双亲沟通,“你还记得自己什么时间学懂说话吗?我学会用手语也应该是同时间吧”,琳琳向记者说道。
琳琳笑言,在无声世界中,与家人有一套特殊的沟通相处方式,当中行为“无礼”且“粗鲁”,外人难以理解,“有时喺屋企想嗌爹哋妈咪嘅话,会飞拖鞋或者随手拎起嘢就掟过去、熄屋企盏灯等等,好似好奇怪咁,但我哋就系咁(吸引对方注意)”。
全港逾15万听障人士 不足4,000人懂手语
不少人对聋人家庭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琳琳解释指自己的成长与健听家庭成长的子女无异,大家会因误会而争吵,但也同时充满爱和欢笑。她形容自己是幸运的一群,“未必所有同我有相似背景嘅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即聋人子女),都好似我咁幸运,想摆脱原生家庭嘅人多不胜数”,她认为与部分聋人子女缺乏家庭身分认同,未有学懂手语与家人沟通有关。根据统计署在2014年的调查显示,香港听觉困难者超过15万人,然而只有不足4,000人懂得使用手语,没有共同语言,与家人培养或联系感情自然困难重重。
健听家庭嘅小朋友大个咗之后,可能叫佢哋揽下爹哋妈咪都会耍手拧头,我哋嘅相处模式冇咁怕丑,想揽就揽。
手语词汇有限 表达想法不转弯抹角
中文能一词多意,手语亦然,但原来手语的“词汇”有限,因此聋人沟通时必须有其他辅助,琳琳举例指,如他们想询问一件物品的价钱,会先将手指指向物品,然后做手部动作,才能顺利表达意思。琳琳形容,使用手语时,会跳过口语的副词或主语的冗长部分,故表达想法时不会转弯抹角,容易感受对方情绪,她指在家中大家表现爱的方式亦很直接,“健听家庭嘅小朋友大个咗之后,可能叫佢哋揽下爹哋妈咪都会耍手拧头,我哋嘅相处模式冇咁怕丑,想揽就揽”。
由于不时需要当双亲的“小翻译”,琳琳自小比同辈更早接触成年人世界,有时她会帮助父母处理日常琐事,例如处理银行户口申请事宜、电话查询等,年纪小小便要协助父母处理条款细项复杂的文件,“去到柜台,我要拮起脚踭先勉强见到职员,处理啲自己都未睇得明嘅嘢”,琳琳形容,聋人的阅读能力与健听人士有差异,即使文字在前,聋人都需要手语翻译辅助,确保自己掌握资讯。多年来替父母处理生活琐事,跌跌撞撞中累积了不少经验,但也牺牲了玩乐时间,“同龄小朋友做晒功课,准时睇《放学ICU》嘅时候,我已经开始接触大人嘅世界”。
“爷爷成日同我讲,我系特别嘅小朋友,上天交托咗一份使命畀我,要帮爹哋妈咪。一直以嚟,我都好自豪有呢个使命”。琳琳笑言连学校家长日也会协助翻译,老师有时向父母投诉她喋喋不休,她便会用手语翻译成:“老师赞我好活泼!成日答问题!”作为家中唯一一名健听一人士,琳琳形容在父母身上学习到宝贵的人生观,“一定要主动积极,大胆啲,敢于发问!”聋人在社会中的待遇经常受到忽视,正因如此,琳琳认为懂得改变心态,采取主动才是成功关键,“想要嘅嘢就要自己去争取!”
手语属于视觉语言,你唔会因为要讲另一种语言而自卑架嘛。
有时聋人在街上以手语沟通,引来途人注视,但琳琳形容手语亦是一种语言,不会因而感到自卑,“手语属于视觉语言,你唔会因为要讲另一种语言而自卑架嘛”。她理解途人在好奇心驱使下才会行注目礼,“如果人哋因为见到我用手语沟通好有趣,我都叫行走式推广手语丫!”
修读新闻手语 当上手语传译员
周旋于两个世界中,琳琳近年已当起手语传译员。现时她会抽时间到医院,帮助有需要的病人做手语翻译,亦已修读新闻手语,早前她参加了由香港电台及劳工及福利局联合制作的《手语随想曲‧游学篇》,盼能带出健听人士忽略聋人需要的问题,琳琳表示,从前的集数是有剧本可依的生活剧,这一辑则充满历奇情节,需要进行攀石、装修及训练狗只等活动,她指导演容许他们即兴创作,发挥空间较大,活动过程亦更贴近真实的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