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岛线】鸭脷洲跻身世界排名第二!究竟边一瓣咁“叻”?
12月28日,港铁南港岛线正式通车,由金钟伸延至南区,途经海洋公园、黄竹坑、鸭脷洲等地区。这片面朝大海的小岛之南,有着怎样的风光、历史和文化?铁路贯穿过后,又会带来怎样的转变?
原来香港有一个离岛,竟是全球第二高人口密度的岛屿!根据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鸭脷洲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000人,名列榜首;不过,外国媒体如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美国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 )则指,哥伦比亚圣克鲁斯岛(Santa Cruz del Islote)只有0.012平方公里,居住1,200人,即每平方公里有103,917人,故被称为“世上最挤拥的小岛”,即变相鸭脷洲“屈居”第二。
鸭脷洲位于港岛南区,与香港仔仅隔着一个避风塘。由于地形狭长如鸭舌(按:有说是鸭脷洲东面之岩石于水退时露出水面,形似鸭舌),又因舌与蚀同音,意头不好,因而起名“鸭脷洲”。
早期为渔船补给的海湾
早在60年代,鸭脷洲有不少茶居及酒家,渔船商人都会到此饮茶、谈生意;渔船老板又会在岛上购买食粮、日用品及药物。徐先生(化名)自几岁起于鸭脷洲生活,长大后继承父业,在小岛上经营机器厂已有40多年,主要制作铜造水泵及维修船只,见证岛屿渔业辉煌的年代。昔日鸭脷洲岛上不乏供应渔民及商人补给的地方。“以前我们觉得很有趣,为甚么面包店的生意这么好。原来船上雇用很多外劳,下午三点三便买面包,又平又靓,够饱。”
多元的手工业 今天已消失
除了渔业相关行业,鸭脷洲在90年代以前盛行手工作业,包括做香、酱料、米粉等,打锡在今日香港更是鲜有听闻。“金银衣纸那片锡箔以前是人工作业:首先把锡块放进一个很大的锅,用柴火慢慢烧熔,不断慢慢勺起面层,一片片勺出来,像揭簿般一片片放上。”徐先生说得饶有趣味。“始终人工贵,密集性劳动力的东西好难生存,工序又多,讲就两秒。”
徐先生的机器厂也不例外,走过工业的转型。他的厂主要用车床将金属加工,制成不同配件,装嵌成一个个水泵。“以前鸭脷洲有过千艘渔船,我们一年生产1,000件水泵;现在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大约百余只船,我们一年做几十件制成品……这便是最高峰和最低潮的分别。”从前,和鸭脷洲只是一海之隔的黄竹坑设有铸造厂,负责制作零件,后来该厂结业,部分工序便交由内地工厂处理。“以前整个制成品都是香港制造,现在‘焗住返上去’。”
鸭脷洲的工业与渔业唇齿相依,随渔业兴衰发展。在全盛时期,有一整条街道机器厂林立,为数约30间,名为水秀街,如今已改建为鸭脷洲公园。“在时代巨轮之下,工业息微了。现在鸭脷洲很多店都变成车房。汰弱留强是必然的,我做得一日就一日,时代巨轮无得倾。”徐先生坐在老机器前,昏黄的工作灯斜照着他豁达的微笑。“之后再无第三代了,我的儿子廿几岁,不想做也是好事,出去闯闯吧。”
不过,近日南港岛线开通,不止岛上的人想出去闯,也许有更多的人想闯进岛上,一睹究竟。有居民就无奈地指,原本人口已密集的小岛,因此变得甚为挤拥。看来,游人在认识小岛时,可如何尽量不打扰居民的生活,也十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