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农耕】城大天台靓菜丰收 赠深水埗明哥延续绿色与爱
城大天台9月实行有机种植,经历过虫患、夏、秋季连场暴雨,以及台风,一批新鲜的蔬菜正值收割期,并将捐赠“深水埗明哥”的爱心饭堂,回馈社会。深水埗明哥:“社区上没有绿色是不行的,我们社会亦需要年轻人去支撑,这次收割活动看见很多年轻脸孔,特别有意义。”
挺过虫害、暴风雨 迎来冬季丰收期
今天,一阵新鲜的蔬菜味道由城大天台传来:伴随着56位实习农夫的喜悦,城大李达三叶耀珍学术楼(AC2)的有机天台农场举行收割礼,更即席将50公斤小棠菜收成,全数赠送“深水埗明哥”,借由明哥的爱心饭堂,将天台有机耕种的价值带到社区当中。
明哥估计,50公斤小棠菜可制作百多个爱心饭盒,供应大概两日的派饭蔬菜份量,而派饭目标将会是年老基层。面对天台上满目绿意,明哥亦高兴分享他的种植心得:“夏季阳光好、雨水多,作物成长得快,吸收养份较少;相反,冬季作物成长得较慢,吸收养份更加多,所以长得特别好。”
今朝一早,明哥亲自到城大AC2帮忙收割,他自己虽然并无落田经验,但亦因长年与农民打交道,吸收不少农耕知识,蹲在农圃上收菜的姿态亦有模有样。对于城大天台有机农场,培育多位见习农夫的运作模式,他表示支持:“社区上没有绿色是不行的,我们社会亦需要年轻人去支撑,这次收割活动看见很多年轻脸孔,特别有意义。”
“农业是一门专业,要传承下去就需要培训年轻的农夫。不过,让年轻人走进农场很有难度,于是,我们这群农夫就先走出去,主动去接触他们。”
“生产型模式”天台农场:目标达成
AC2 天台种植计划名为“Grow”,于今年9月份启动,7月份得到“香港有机资源中心”的有机认证,并破格以“生产型农场”模式运动,目标是每个种植期收成100公斤作物,当中一半捐给慈善团体回馈社会。
11月开始,不同蔬菜陆续收割,包括紫椰菜、菜心、罗马生菜、西兰花,单单小棠菜已达到50公斤收成,成绩令所有见习农夫都很鼓舞。“Grow”负责人、亚洲及国际学系副教授Dr. Justin Robertson形容这次丰收为令人振奋的成功,更诱发出他的更多意念:“吸收过往3个月的经验后,我希望接下来可以建立自动泼水系统,另外亦想围住农圃建立一个防风屏,目的是抵挡台风季的侵扰。”
“比较惊讶的发现是,学员之中不少人对种植的概念非常陌生,因此我必须由非常基础的部份开始教授。”
实战经验:用啤酒捉鼻涕虫
天台园圃与真正农场的规模和环境都不一样,因此54位农夫也一起面对不少突如其来的困难,例如虫害的侵扰:农圃原先是花圃,因此在种植初期,幼芽引来了蜗牛和鼻涕虫,其后位农夫在园圃附近放下啤酒作为诱饵,引出害虫后于半夜逐一捉走,成功保护幼苗。
秀汶是有份打理农田的学生成员之一,她对栽种稍有经验,不过农业这门学问并不简单,特别在规划农田时,讲求对农作物的认识及收割时间的掌握。她分享:“以前有人告诉我,种西兰花需要预留较多地方。不过,其实西兰花在幼苗期不需要太多空间,因此可以以‘间种’方式同时种植西兰花及生菜,生菜一个多月收割后,便正好腾出泥土让西兰花成长。”
农夫的重担子 肩上承受失收风险
黄如荣坦言,城大经历过5月份康乐楼胡法光运动中心天花倒塌事件后,校方对于AC2天台种植计划也特别谨慎,夏季连场暴风雨后,大家亦十分忧虑收成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农夫,他接受订单后,便开始面对收成的压力,随时随地接受天气的考验,亦要准备好承受没有收获的结果,如果没法接受这个压力,其实不适合做农夫。”
收成得来不易,由报名、开荒、种苗、除草、施肥至收割,54位见习农夫当中,有些成员抵不住辛劳中途退出。黄如荣表示,种植并非朝九晚五,而是无时无刻的照料,大部份成员都在夏季天气恶劣的时期,都心系天台的农作物,面对虫害时也花费不少额外时间和心机,这是整个种植计划最有价值的部份:
“耕种并非朝九晚五的工作,成员们经历过一个种植期,开始体会到农夫工作的模式,这是种植计划的最终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