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农耕】返城大办天台有机农场 农夫校友:边度跌倒,边度起番身!

撰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黄如荣:“天台种植有什么问题?那是正确的方向,我不会因为意外而却步,甚至更应该在同一校园做出成绩。”今天5月,香港城市大学康乐楼胡法光运动中心天花倒塌,运动校队失去练习场所,亦间接令天台种植蒙上一层阴影。不过,身兼城大校友、城大跆拳道校队总教练及有机农夫三职的黄如荣,不但没因意外而却步,更在城大李达三叶耀珍学术楼(AC2)天台实行“生产型天台农场”的创新意念,农场更于今年7月份得到“香港有机资源中心”的有机认证,是香港第一所获有机认证的校舍天台农场。

黄如荣:“当我们还在问‘香港会不会有农业’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踏出了实验性的一步,把农场带到学院里面。”(陈嘉元摄)
参与者有不同分工,每人都学习到耕种的每个步骤。(陈嘉元摄)

全港首个有机认证校舍天台农场

AC2于2011年启用,天台的绿化建设面积约1,800平方米,当中约有140平方米用作耕种。城大回复本报查询指,AC2的天台绿化及休憩设施,皆于大楼建筑时专门为上述用途而设置,图则按建筑条例申请,并获批建造。至于耕种活动,只会在已核准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安全。

“Grow”负责人是亚洲及国际学系副教授Dr. Justin Robertson,亦是第十座舍堂舍监。(陈嘉元摄)

生产型农场模式 讲求质与量

黄如荣自今年4月接手,以项目咨询负责人及种植导师的身份,重新规划农圃的种植设计,更大胆引入“生产型农场”的模式,讲求农作物质素、产量,融合“天台耕种”及“有机农场”的槪念,向参与者传授一套更贴近农场的管理方式。

种植计划名为“Grow”,目标是凝聚全校师生上、下一同参与,每个耕作期生产出至少100公斤作物。他们刚刚在9月份的种植期完成移苗,包括紫椰菜、菜心、罗马生菜、西兰花和沙律菜;12月是收成期,当中50公斤收成会捐给慈善团体回馈社会。

移苗工序,务必小心翼翼,避免拔断幼苗根部。(陈嘉元摄)

“Grow”负责人是亚洲及国际学系副教授Dr. Justin Robertson,他对项目抱有很大期望,“课堂上,我跟学生讨论香港农产业的可能性,有些学生认为不切实际,有些中国留学生关注食物安全问题,我希望借由这次天台种植踏进议题,实践出可行性。”Dr. Justin坦言对种植毫无经验,但居于加拿大家乡的父母却热爱种植,他更笑言,太太对有机食物很感兴趣,种植上的想法都被家人影响颇深。

黄如荣同时兼任担任管理者与指导实际操作的角色。(陈嘉元摄)

团队运作 天台农场发挥凝聚力

有机农场的园圃分成六个范围,每个范围由九位成员管理,当中有教职员、退休人士学生、校友、交流生、宿生及学生。导师黄如荣仔细考虑分工上的配合,“教职员可以假日来当值、学生空堂过来、宿生负责早上或黄昏时段,九个人就是一支合作团队。”

黄如荣一边担任管理者角色,也一边指导实际操作,由拿锄头的姿势,以至翻土的动作、开坑时的农地设计、移苗手法和种田规划等等,每个步骤边做边学。“参加者完成一个种植期后,就可以掌握到一个农夫的基本操作部份。”他满有信心的说。

幼苗上喷洒了辣椒水,希望赶走害虫。(陈嘉元摄)

培育新一代本地农夫

黄如荣身为生产型农场的农夫,坚信香港能够走出“农产业”的发展方向,他对这次项目抱有很大的野心,“这里是训练场,可以培训一些见习农夫,往后当他们有兴趣投身农场,这就是一个基础。刚开始可能只是一点皮毛,由花盆开始,到花圃,再到有机耕种,由一个小小模型,慢慢学习和实战,才能勾起他们更多想法。”他相信,如今聚积的微细力量,是不会浪费的,日后提到香港农业发展,AC2就可以成为参照之一,慢慢培育日后定必发芽的种子。

农作物有些早收,有些迟收,我们可以在位置上如何安排呢?有些农作物叫长期作物,例如西兰花、菜心;有些是短期作物,例如沙律菜、紫椰菜和罗马生菜,这些“间种”上的规划,是需要分享和实战经验的。
城大“Grow”项目咨询负责人及种植导师黄如荣
每次工作日,黄如荣都会先用10分钟讲解每个步骤,好让参加者掌握耕种知识。(陈嘉元)

黄如荣于1989年入学,主修电子工程,当时作为跆拳道校队的学员,是胡法光运动中心落成后的第一批使用者。27年来,他除去农夫身份,亦一直是城大跆拳道校队教练,眼看着运动中心塌下来的不幸,他在婉惜中也依然意志坚定,“跆拳道令我没法离开城大,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