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农耕】岭大小绿洲 校园种瓜果 打破城市土地的空间想像

撰文: 温钊榆
出版:更新:

到过岭南大学的人都忘不了这道风景:水泥斜坡地上,木制种植箱被割下了一角,角度正好对上斜坡的倾斜度,数十个种植箱整整齐齐排列,里面有瓜、有花、有菜。“岭南背靠青翠山林,我们希望活用校园的空间,丰富大家对城市种植的想像。”“岭南彩园”计划统筹、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刘健芝说。

自2014年起,岭南大学推行名为“岭南彩园”的校园耕读及研习活动计划。(陈嘉元摄)
木瓜长在树上,上辈人的常识原来是不少大学生的未知。(陈嘉元摄)

港孩不知道木瓜长在树上

岭南大学2014年开始名为“岭南彩园”校园耕读及研习活动计划,把校园的建筑废地、山坡修成小农田,在那里种上各式瓜果。“我们把教学楼的三个开放区命名:田园、菜园、草园,这里已经种上了过百种植物,谷物、水果、各种叶菜和香草。”

“不少同学事后分享说,以前从不知道马铃薯、番薯是长在泥土里,原来木瓜、火龙果则是吊在树上,在彩园开了眼界。”城市人生活单一,说到耕作,更是四肢不勤,刘健芝希望借此不但增进学生农业的知识,还有基本的生活常识。

由于空间有限,每种植物只能作示范式种植,以说明哪些植物适合香港的气候,生命周期如何,需要什么水土条件等。空间不足,刘健芝也认为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水稻、高粱只能种在年桔缸中,无法在阔大农田里尽情向上生长,实在是委屈了它们。”

岭大教师是刘健芝“岭南彩园”计划统筹,希望增加下一代对食物的认识,打破对城市空间的想像。(陈嘉元摄)
草本当中最特别的是忧遁草,据说有抗癌功效。(陈嘉元摄)

集体耕种共享收成

“学校所有的教职工、学生都可以参加耕种,种植箱的空间是共享的,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把农地只交给个人负责,这里的一瓜一菜都是集体劳动和照顾的成果。”本着这个原则,产出的农作物不作金钱交易,而是开大食会,一起吃掉。若有人对农作物有特别需要,即使没有参与耕作,彩园也会考虑送赠。“种植的草本当中最特别的是忧遁草,听闻是抗癌的圣药,不少癌症复康会的患者听闻我们有新鲜的忧遁草,都相约来取用和学习在家里种植的方法。若对他们的病情有帮助,我们也很乐意。”

秋季收获不少辣椒,这些农获会与学校的教职工、学生分甘同味。(陈嘉元摄)

学习尊重自然

“岭南彩园”为岭南增添的不仅是物理上的设施,更是一份对自然的尊重。“我们很感激大自然对岭大一直以来的孕育和庇荫,希望更多岭南人在学习与土地共存的同时,学会对大自然感恩,选择尽量简单,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减少对商品文化和非再生能源的依赖。”劳动一季后,收割一捧新鲜的瓜菜,快乐原来如此简单。刘健芝喜见学生参加耕作学会珍惜食物,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常说粒粒皆辛苦,但若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有深刻体会。”

“岭南彩园”为岭南增添的不仅是种植设施,更多一份对自然的尊重。(陈嘉元摄)
刘健芝喜见学生参加耕作学会珍惜食物,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陈嘉元摄)
除种植可食农作外,亦有培植云耳。(陈嘉元摄)
每种农作物都有标签指示,让生于城市的学生认识食物的来源。(陈嘉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