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医院开放日】康复者重游旧地:以前很苦闷,今天复康活动多

撰文: 林绮琪 麦佩雯
出版:更新:

今天是青山医院5年才一次的开放日,过去一周不少网民呼朋引伴相约来参观,一窥这座全港历史最悠久的精神科专科医院的神秘。根据医管局推算,香港平均每7人便有1人患有精神病。精神病对香港人而言,理应毫不陌生。
“其实都系一个病,血压高、糖尿都系咁,只系我哋预防压力嘅能力无人哋咁高。”对此,王文臬淡淡然回应。
26岁那年,他曾在青山医院留医4个月。事隔34年,今天仍然记得那4个月的绝望与苦闷,还有出院后的恐惧。与其逃避,不如直接面对,他甚至多跨一步,在过去几年曾回来几次,给院友做分享、支援,在精神病康复者权益路上一直站得很前。

文臬记得,30多年前的青山医院只有很少花草树木,环境没有现在般优美。(余俊亮摄)

延伸阅读:【青山开放日。有片】抑郁症患者以沙画治疗 扫走情绪阴霾 

“以前呢度好简陋,无咁多花草树木,无咁靓㗎。”文臬今早特意带记者走访青山医院,这是他第一个反应。他说,从前病房大楼前就只有一个大操场,没甚么植物。每日两个小时的探病时间,如果有家人来探望才可以被带到操场活动。

事实上,这不是文臬首次重返青山医院。他忆述刚出院的那几年很抗拒再踏足这里,怕自己再想起那段不愉快的记忆。近几年,他觉得自己应该克服到,来过两三次为病患者作朋辈支援服务。

走过现时的病房,他说和从前没太大分别,但30多年前的青山医院并没有什么复康服务及设施;现时穿梭医院大楼之间,不时可看到羽毛球、书法、摄影班等活动通告供院友参加。

他说,当年完全没有兴趣班,留医的日子很苦闷,在病房内只有看电视,有时逗护士、邻床院友聊天。不过,当时同房那两三个院友病情较严重,大家根本沟通不来。幸运地,住院的4个月间,家人每天都来探望他,那是他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刻。

文臬近年为精神病患及康复者争取权益,曾多次与政府官员见面提出意见,更曾成功为精神病患者争取$2乘车:“这可以鼓励我们多外出,与社会保持接触,不会自己一人躲在家里胡思乱想。”(陈焯𪸩摄)
医院展示了病人的生活时间表。文臬说以前的活动没那么丰富:早上7时多起床吃早餐、11时午餐、5时多晚餐,到8时有宵夜,一般是一杯牛奶或其他饮品。他9时便会睡觉,不睡觉的院友会看电视,但到10时许也要上床。(林绮琪摄)

初入院好似世界末日

1983年,文臬中学毕业后在音乐统筹处当文员。因为很想再读书,他辞职考入珠海书院读新闻。或者是学业压力太大,同年他开始出现幻听、幻觉及妄想,“睇电视时会觉得电视里面嘅人好似谈论紧自己。”同年底他硬闯机场禁区,被送入青山医院,确诊患上精神分裂症。

住进病房,文臬起初觉得“好似世界末日”,医护人员每次进出病房都会立即锁门,他说,每次看到他们开门,自己都很想出去,后来才慢慢稳定下来。他记得,医院的食物很清淡,只有白饭、烚菜和肉。所以他经常会叫家人带鸡脾、薯片、虾条等来探望他。最不习惯的,是当时浴室没有间隔,要与三四个男院友一同洗澡,他觉得很尴尬。

两个月后,他的病情好转,农历新年期间,更获准“度假”——大除夕回家吃团年饭、年初一二去拜年,直到年初三因身体不适才被送回医院。84年初他出院,医生不建议他再读书,他唯有赋闲在家养病3年。初时药量很多、副作用也大,他服药后随即昏昏沉沉睡去,甚么也做不了。87年后,药量减轻,他开始重投社会工作,至今近30年没有再病发,但仍要天天服药及定期覆诊,以防一停药便复发。

青山医院开放日吸引了大批市民,文臬认为这是好事,让公众多了解精神病医疗服务:“第时有(精神病)都唔使咁惊。”(林绮琪摄)

回到社区过寻常生活

文臬重投社会,大多做普通文员。因为工作量一多,他就会紧张、失眠,所以他自觉到了临界点便会辞职。现时他没有工作,但参加不同组织的活动,间中又会为精神病患者做分享、支援,每天忙个不停。

今天开放日或许是青山医院最热闹的一天,每个开放参观的地方、摊位几乎都大排长龙。数十人聚在青山医院的石碑前排队等候合照。Facebook介绍活动的文章下方,几乎都是标注朋友再加一句“等你剪彩呀院长”、“你有需要㖞”、“你系时候返入去喇”等戏言。文臬认为,现时香港人对精神病患者仍有标签,但自己不太介意:“最紧要系自己点睇,其实都系一个病。如果屋企人有呢个病嘅,可能就会了解多啲。”

医护人员趁开放日向公众讲解工作复康的服务,如图中的木板上,每个空格及卡片上均印有一组数字,让精神病康复者尝试配对,完成训练后,日后社工可为他们找一些分发信件的工作。(林绮琪摄)
这一项工作复康服务可训练康复者重组配件的能力,文臬说当年他也接受过这种复康训练,是物理治疗的一种。(林绮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