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磡重建】社工队助春田街居民争权益 突被撤换疑有政治因素

撰文: 何洁泓
出版:更新:

每当重建,直属发展局的“市区更新基金”(基金会)都会公开招标,聘用社工队服务街坊。红磡春田街正处于市建局出价收购的阶段,基金会在没有咨询居民下更换服务两年的“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社工队。资深社工指,局方一般不会在重建未完成前更换队伍,以免交接状态中断双方长期建立的互信关系。有街坊怀疑此举源于重建期间“社工让居民知道太多争取权益的资讯”。

红磡春田街正处于市建局出价收购的阶段,基金会在没有咨询居民下更换服务两年的“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社工队。(马熙烈摄)

由社工队协调    春田街街坊曾向市建局“成功争取”

一般重建项目长达5至6年,街坊和业主面对的处境包括:刊宪后人口冻结、应对安置及赔偿政策、寻觅搬迁选址、申请公屋上楼等。社工队负责协助处理各种问题。

2012年10月,基金会委任“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到观塘、红磡和大角咀等地,协助受重建影响居民,合约期至2016月12月底。基金会回复记者查询,确认将更换社工队。有行内社工表示,局方从未在重建完结前更换队伍。

“关注旧区住屋权益社工联席”召集人王琼澧做过10年重建社工队,他表示春田街的例子十分特别,街坊在重建过程中成功争取两项诉求,包括首次争取到市建局在城规会通过规划蓝图前出价收购、以及局方结合该楼宇市价(即壳价)及以“同区七年楼龄”市值减去“壳价”的差额(即自住居所津贴)出价。(市建局曾提出先出壳价、待项目获城规会通过后再补津贴)。

一般重建项目长达5至6年,街坊和业主面对多种处境,社工队负责协助居民处理问题。(袁智仁摄)

前重建社工:换社工没有先例   破坏街坊及社工信任5月初,居民自发成立“鹤园春田商住大联盟”,联合立法会申诉部和区议员,向市建局争取诉求,期间社工队担任协调与联络工作。王琼澧指,居民成功向市建局争取的例子少之有少,有街坊怀疑“成功争取”惹来局方不满继而撤换社工,亦属合理。

他批评此举令基金会的独立性大受动摇。2011年前,社工队由市建局直接拨款,街坊便认为两者是“自己人”,普遍不信任社工。2011年,直属发展局而独立于市建局的“市区更新基金”成立,部门直接聘用社工队,增加居民与社工之间的信任基础。

王琼澧认为,基金会今次没有咨询及通知居民,自行更换社工队,完全破坏基金会的独立性,更会影响日后社工落区时“被信任的可能”。他建议基金会决定前应与当区居民及组织沟通。

关注组写了数封推荐信,赞扬社工服务质素,希望保留社工队。(受访者提供)

街坊:已跟社工建立关系  撤换疑涉因政治因素  在春田街住了30年的汪先生对撤换决定表示失望,他批评基金会事前没有咨询居民,又指不少住户满意该社工队的服务,不愿更换人手。早前,关注组写了数封推荐信,赞扬社工服务质素,他们又多次致电基金会,可惜一直未获实际回复。汪先生愤怒地说:“重建已令居民承受好大压力,市区更新强调居民参与,但决定撤换之前,有没有问过我们意见?基本的准则何在?”他强调居民作为服务使用者,是首当其冲面临影响的一群,“基金会理应聆听街坊需要,由居民参与评选过程。重建区有好多老人家,他们很难重新适应一段关系。如今要换人,接手的社工队要花大量时间重新家访,逐家逐户了解处境,就算了解到民情,也未必建立到信任,关系是讲求人夹人的。”春田街街坊李太表示,她曾向市建局职员查问重建项目的进展,职员对于她得知项目正待城规会通过,便回话“你听社工队讲?”,于是她怀疑更换社工队与政治因素相关,源于“局方觉得居民知得太多”。记者曾向“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社工队查询,他们表示暂没回应。

街坊汪先生强调居民作为服务使用者,是首当其冲面临影响的一群,基金会理应聆听街坊需要。(马熙烈摄)

发展局辖下基金会:没有政治因素 公开招标为了引入竞争

记者曾向基金会行政总裁黄锦文查询,他回应撤换决定“绝对没有”涉及政治因素,并解释公开招标才可引入专业竞争。

对于“评选过程没有参考该区居民意见”的批评,黄锦文否认并表示基金会有参考机构年报、服务往绩,和服务使用者的意见。他继而指出一个实际困难,“如果过份以‘居民意见’作标准,其实不必公开招标,因为不少申请团体都没有重建服务经验,没有街坊意见可被参考。”

至于“撤换使街坊需要重新适应”的批评,黄锦文点出社福机构的矛盾之处。他反指机构所入的标书,布满不同重建项目,如果他们中标,其实自身的加入,都会撤走旧人。因而认为机构自己都觉得撤换社工的做法“没有问题”。对于有居民批评基金会“没有咨询街坊意见”,他回应将会积极改善。

12月12日,关注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及邵家臻亦将与基金会主席及行政总裁会面,继续跟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