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推动生态社区实践 探索人与地之间的相处方式
邻近鹿颈、卫奕信径的其中一路段,南涌对一些喜欢郊游远足的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6、7年前,有热心人士集资买地租地,目的是为了保存这里的天然面貌,不受发展破坏。他们称自己为“养地人”,长远目的是在此养地复耕,以土地滋养人、生命,同时也向大自然学习,重新检视与自然的连结,反思如何令人与地的关系可持续地发展。
昔日渔米之乡
沿路走过一个又一个鱼塘,水中的芦苇随风摆动,水面映照着蓝蓝的天空,鹭鸟在树枝上歇息。南涌背山面塘的独特景色,空气中自然渗透出天地灵气,令人心旷神怡。咸淡水交界的地理位置,有利红树林生长。湿地、鱼塘、芦苇丛,不同生境营造合适的栖息地,吸引候鸟、蜻蜓、蝴蝶及其他小昆虫,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南涌位于新界东北边陲,位置较偏远,人为干预相对较少,令这片净土得以保留原貌。
南涌昔日原是一个渔米之乡。原藉客家的原居民移居于此后,一直以种植水稻为生。至60年代政府于大埔修建船湾淡水湖,把南涌丰富的水源引入集水区。村民无法继续种米,于是把农田灌水变成鱼塘,转而养殖淡水鱼。不过面对大陆供应竞争及村民陆续搬离,鱼塘亦因此渐渐荒废。后来有农友向村民租用鱼塘,栽种荷花、水果及蔬菜等,当地农业正开始慢慢恢复时,业主却要收回农地。眼见推土机正步步进逼,农地遭泥头倾倒,一班爱护南涌的人于是发起集资买地及租地的“南涌养地运动”,成功买下4千多呎的土地,及租用约80万呎的耕地及渔塘,长远计划养地复耕,后来成为现时的活耕建养地协会。
不过,80多万呎地,鱼塘却占了9成。除了在水中生长的荷花及水稻,其他都是在围绕鱼塘的塘壆,种植萝卜、南瓜、香蕉、姜、蕃茄、火龙果等,目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干预降至最低,与不同物种共生共存。协会除了一位全职农夫外,其余主要靠义工在假日前来协助农务及其他建设工作。当中大多是年青人,有部分更希望可以考虑长远是否可以务农为生。去年,协会设立实习计划,让有这想法的人有机会体验农夫生活,作为一个试验探索另一种生活方式。
协会执行委员顺馨认为,本港农业得不到政府支持,只着眼发展城市化的生活,形成单一化的生活模式。“我们觉得农业有意义而又可以维生,对本土经济、粮食关注及环境都有影响,十分重要,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推进;希望能培育年青力量,提高蔬菜自给率,对整个城市生活化带来反思,重新检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豁然于8月开始实习,她认为香港年青人想投身农业实在困难重重,无论是寻找农地、资金,以至相关农法及农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现时是存在很大断层,不论是否年青人也感到困难。要如何把农夫积累的传承,这是十分重要。”
从生活中实践 重新连结人与土地
城市生活步伐急促,追求便利,大部分人对食物来源不了解,不知餐桌上的食物从何来,普遍只停留在消费层面上,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协会执行委员蒲公英希望透过举办活动、导赏及工作坊,从生活层面上进行教育及推广,宣扬在地保育讯息。“生命其实是一个连结,人的活动与思想是一个整体,透过推动整存生态教育及生活实践,认识人与土地的关系,把日常生活状态本来‘斩件式’的部分重新连结,促进人与土地的关系。”
南涌作为一个生态教育平台,除了向外展示一个整存的生活,顺馨亦期望与村民建立关系,与原来的村落文化有更多接连,实践永续社区理念。“原来的村落文化也很重要,南涌有它的历史深度,可展现它新的面貌,看到它的丰富性。”顺馨正筹划于下年展开口述历史计划,收集及整理村民一些口耳相传的,像以前种米的情况,“希望有一个承接性及可能性。”
生态建筑 与自然环境共融
南涌河旁有一间有点残旧的石砖屋,屋外有一条小桥。这建筑物原来是养猪棚,租地后协会以此作为厨房、活动工作室及农用品存放空间。不过因业主要收回此范围,限令于年底搬离。于是,在桥的另一端空地上,他们以旧货柜及弃置木材,搭建新的活动场所,计划建造农友厨房、活动工作室、农友和猫狗仔的居室、农用品存放处及浴室设施等。
这次搬猪棚的契机,顺馨期望能实践协会的“建”,以设计及工程上遵守生态原则,建造与环境共生而不干预环境的天然建筑。“农田必须要有一处作息空间,让农夫及义工停驻及休息,建造生态友善建筑,提供可住的空间配置。”
为了筹募建筑所需费用及募集人手,协会将于11月27日举办《玩.建.南涌》活动,邀请公众一起参与推动南涌永续生态社区发展。活动以3条不同主题的路线进行,分别是“亲子乐农文化组”、“亲子乐农文化组”、“寻幽探秘组”,引导参加者深入了解及体验南涌生态农耕、村落文化及自然风貌。
“亲子乐农文化组”:
听听村民有趣生活故事,品尝特色风味小吃,赤脚踏踏青草地,感受泥土的呼吸,经历厨余化作春泥的奇妙,高处俯瞰南涌至鹿颈的荷塘风貌,经历快乐家庭乐的一天。
特色:以野外定向形式进行,富趣味性,路线较轻巧易行,适合一家大小参与。
“落手落脚组”:
在南涌内走遍田园与河塘,观看植物与物件,感受自然物料的色彩与触感,寻找可用作为建筑的材料,以生态原则和方法,一起参与建立微型生态设施的模型。
特色:以工作坊形式,亲手为这片土地创建自然生态建筑。
“寻幽探秘组”:
登尤德亭,饱览南涌山水风物地貌;溯石板潭,寻找溪涧壶穴嬉水浸水;探游隐密小径,绿海丛林浪荡行山。
特色:沿路有自然协会资深生态导师知秋,讲解周边地理及生态,来一趟与自然接触的深度游。
《玩.建.南涌》活动详情:
日期:27/11/2016(日)
地点:鹿颈南涌
报名详情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