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棣华是鱼类分类学专家,他走遍了香港的河溪及邻近湿地等淡水环境,仔细记录香港河流的鱼类资料。1992年,庄棣华初步完成了香港全域淡水及咸水栖息鱼类的报告,共载鱼类96种。这天他与“香港鱼类学会”成员黎诺维(Keith),二人带同记者亲身走到鱼种丰富的东涌河,示范如何进入鱼类的世界,用怎样的角度去看人类的祖先。“人类是唯一一种动物能够感受、欣赏世界,那并非我们的权力,只是我们巧合地有这样的能力,不过,脱离大自然太久,我们都几乎丧失了这种领悟力。”对庄棣华而言,鱼类与自然博物就是一支钥匙,让他重新领略世界。摄影:钟伟德,撰文:黎明佩
鱼类专家庄棣华是中日混血儿,1974年由日本来到香港,当时他就读小二,因为父亲从事写作,所以住到了宁静的长洲。这天他与“香港鱼类学会”成员黎诺维(Keith),二人带同记者亲身走到鱼种丰富的东涌河,示范如何进入鱼类的世界,用怎样的角度去看人类的祖先。(钟伟德摄) 东涌河全长约有3公里,被政府划定为“具重要生态价值”的河溪。全香港约有40多种淡水鱼,主要生活于河溪、沼泽等淡水地带,而东涌河记录有20种原生淡水鱼类,占全港的一半。他带备行山、潜水、盛载鱼类的设备到东涌河,行程开始前先看看地图。(钟伟德摄) 庄棣华与Keith带记者走遍东涌河的上、中、下游,解释不同河道会出现的各种鱼类。庄棣华是鱼类分类学专家,这兴趣源于读书时期。至今,他已走遍香港的河溪及邻近湿地等淡水环境,仔细记录香港河流的鱼类资料。1992年,庄棣华初步完成了香港全域淡水及咸水栖息鱼类的报告,共载鱼类96种。(钟伟德摄) 进入鱼世界,每天与鱼为伴,一早便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份。“我没办法不去看鱼。当别人去踢足球,我则背上睡袋自己去看鱼,那是很自然的个人选择。”他回忆,长洲渔民视船为家,一般不允许陌生人上船,但当时庄棣华年纪小又是岛民,不时会登船帮忙分类鱼获。“我家没有渔船,只好去看别人怎样做,学习他们怎样与鱼生活。”(钟伟德摄) 庄棣华换上潜水衣,跳入河流中寻找鱼儿的踪影。“我相信,生命体要直接面对生命体,如果你没有亲身去见证,即使看过再多的书、图片、影像,你以为你知道很多,那其实只是白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那些种种都不是‘你自己’的东西,那是外面灌输的资讯。”他说。(钟伟德摄) 作为科学家,庄棣华每次到河边看鱼,观察以外都会作记录,旧时代没有相机,他喜欢用画纸和笔,画出鱼的形态和外貌。 “一个丰富的人类世界,本应该是多元的,无论去到任何一条溪流,一定要用手触碰水,去摸摸那河里的石头,有温度、质感,捧起一手泥沙,用五官直接去面对,那才是进入‘鱼类’与‘自然博物’世界所需要的准备。拍照,那是最快速的捕捉,但只有用手和笔画出来,我才会去看清楚那条鱼的鳞片形状,看牠细微的色彩分布。绘画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记录方式,与观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钟伟德摄) 庄棣华对本地鱼类充满热忱,背后原因却自然得很:“南中国海和珠江都是达到国际级数的水域,拥有鱼种类非常丰富,如果我身在香港都没有好好认识及掌握有关鱼类的学问,那实在非常奇怪。” 全港共有1400多条河流,6000多条溪流分支,当年庄棣华到过每条河流,看过当中的不同河段,记录每种鱼的种类和生命史。(钟伟德摄) 庄棣华捕捉到数条异𫚭,装进食物盒仔细观察。异𫚭的外观有近似石头的银色和金黄色,身体流线型,遇险时会以惊人的爆炸力高速游泳,令捕食者难以捕捉;牠需要在清澈、无污染、没人为干扰、高溶氧量的溪涧生活,是河水品质的生态指标。(钟伟德摄) 自从东涌河进行河道工程,下游的部份河段遭政府渠道化。庄棣华指,抗逆流能力低的鱼类若被冲至已渠道化的下游,基本上已没法在无沙石遮掩的急流中再逆流而上,结果被困在落差最大的垂直水泥梯级,在湍流中力竭待毙。(钟伟德摄) 庄棣华隔网观察刚捞起的“笋壳”,小心翼翼避免触碰到牠的身体,“鱼的身体有侧腺,由头部的鳃起至尾鳍,但主要分支都密集地分布于头部,非常敏感,功能是感觉水压、水流流速、水流方向等,一条小小的鱼,牠的感知能力可是人类所没法想像的。”(钟伟德摄) “人类是唯一一种动物能够感受、欣赏世界,那并非我们的权力,只是我们巧合地有这样的能力,不过,脱离大自然太久,我们都几乎丧失了这种领悟力。”对庄棣华而言,鱼类与自然博物就是一支钥匙,让他重新领略世界。(钟伟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