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艺术治疗】精神病康复者自画像表达内心 社工:好过搞讲座
2010年10月起,社署透过合约形式,委托11间非政府机构、在各区营运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ICCMW),为当区精神病康复者、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人士、其家人及居民,提供综合服务。政府每年就此增拨资源,公众又知不知道ICCMW究竟在搞乜?Kit患上抑郁症已近40年,近日她参加了区内ICCMW举办的“自画像创作及治疗小组”,本身不谙艺术的她,也积极投入至创作之中;除了因享受与帮忙绘画义工的互动,也因画像是以其身体线条作主体,一边上色、仿佛也为自己的人生加添姿彩。社工指,在消除歧视的效果上,让公众与精神病康复者透过绘画直接接触,较传统讲座更佳。
抑郁过 纵火过 这刻都坐下画画
Kit住在元朗区,今年50岁,自言十多岁时已经常有寻死念头及负面思想,但一直没有求医。至10年前丈夫确诊柏金逊症,忙于照顾老伴的她终于“压力爆煲”,幸好崩溃前一刻终懂得求助,面见精神科医生后确诊患抑郁症,经社工转介下开始参与区内ICCMW的各种活动及辅导,结识了一班病友,互相扶持。“之前参加过普通社区中心或工联会的活动,如果同其他人讲我的负面思想,他们只会叫我‘不要想这么多’,但我的性格就是会想比较多呀,这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在这里(ICCMW)大家都彼此明白,知道我就是这样,在接纳和同行下慢慢好转。”
秀珠曾因压力太大情绪不稳定而纵火,被判入小榄惩教所,出狱后现居于中途宿舍,近一年开始参与各式精神健康机构的活动。“好像学打鼓、一群人一起画画等。以前一个人住,只有工作,没有娱乐。现在有群体生活,个人开心咗。”
上周六,Kit和秀珠一起参加了区内ICCMW的“自画像创作及治疗小组”。小组由表达艺术治疗硕士实习生Yanki带领,大家先做一些伸展热身运动,再各自以自己喜欢的姿势躺下在一块大画纸上,由义工根据Kit和秀珠的姿势画出其身体线条,是为“身体构图”(Body Mapping)。画好线条后,Kit和秀珠站起来,与义工们一起为自画像上色。
身体构图(Body Mapping)指一个人在脑中对自己身体结构意象的呈现。
表达艺术治疗——创造性的愈合过程
义工们以Kit和秀珠的意愿为指引,为画作上色。最终,Kit的自画像在心脏位置有一对心眼,Kit表示好像在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秀珠的线条则最为活泼、呈现出一个跑步的姿势;事后她也表示最喜欢画像中双腿的部分,好像在对自己说:“跑跑跳跳身体健康”。
Yanki坦言,画像的艺术性也许不是最高,但参与者能透过绘画释放内心感情:“传统艺术治疗只有画画,表达艺术治疗则融合了肢体动作、视觉艺术等,创作前后又会有分享时间,著重参与者表达感受。”她又指若参加者不想画画,不会强逼,只会鼓励他们帮忙上色,为义工提供意见。
香港善导会元朗区ICCMW督导主任兼社工露明表示,是次“自画像创作及治疗小组”已举行4节,每节均有不同参加者。以往数节参加者的动作明显较僵硬,事后分享时,亦坦承自己仍未自病情或药物副作用影响中完全走出,“但起码他们能借此机会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愿望及需要,亦可以回顾自己过去贡献社会成就。”
另有参加者在分享时表示,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海中漂流的花瓶,而其自画像中亦以大海为背景,有跟进开其个案的社工惊讶表示:“普通聊天辅导时,从未听过她说类似的话。”
表达艺术治疗是表达艺术和心理治疗的创意融合体,利用跨模式的艺术学科如视觉艺术、音乐、声音、舞动、戏剧、故事创作和创意写作等,作为心理、社会工作、辅导、机构发展、社区艺术和教育介面,在创造性的愈合过程中人们可以与自己的身体、情感、思想和灵性联系。
社工:在教育效果上好过搞讲座
露明续指,香港善导会在精神健康服务中引入表达艺术治疗仅数年,以往辅导普遍采取聊天对话方式、传统社区教育则是到学校或机构举行讲座;而表达艺术治疗能揉合两者,同时达到辅导及教育效果。“义工和精神病康复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直接交流,比起听讲座,更能由心而发地改变对精神病康复者的观感,消除歧视及标签。”不少义工均是小朋友,他们在事后分享均表示“好开心”,又指不觉得精神病康复者与普通人有异。
是次“自画像创作及治疗小组”的画作,将会连同其他与精神病康复者相关的艺术创作,一并于翌年1月6日至8日在石硖尾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展出,届时欢迎公众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