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停课下缺中文语境 少数族裔学童中文程度疫巿退化

撰文: 曾雪雯
出版:更新:

随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扩散,全港学校从1月下旬的农历年假起便无限期停课,教育局虽声称“停课不停学”,不少学校或教育机构亦推出网上学习教材,但非华语学童要在网上学中文却十分困难,有学童更出现中文程度退化的情况,感到眼前的方块字如同“神秘符号”,露出“理解不能”的疑惑表情。《香港01》走访一个少数族裔的家庭中,当中姐姐能阅读中文,她只好在疫情下充当家庭教师,指导弟妹继续习学;惟远离中文语境后,这场疫症将会如何影响少数族裔学童学中文?摄影:黄舒慧注:文中受访者Sabi、Hani、Alaya均为化名

自学校停课后,Sabi在家教导7岁弟弟Hani中文,至今已2个月。(黄舒慧摄)

港府宣布停课期间,以“停课不停学”为口号推动在家线上学习,惟对少数族裔学童而言,复课无期下要学习中文倍添困难。20岁巴基斯坦裔少女Sabi是本地大学生,自学校停课后,她在家教导7岁弟弟Hani中文,至今已2个月。她指弟弟的小学网上课程只是抄写工作纸、线上短片与录音内容,并非如大学遥距课程般有老师线上“面对面”授课。

小学网上课程不设“面对面”授课,少数族裔学童往往更难学习中文。(黄舒慧摄)

游乐场停开失中文语境

“佢好多字已经唔记得”,Sabi说弟弟已开始忘记了中文字的发音,一页阅读理解工作纸,几乎每个字都不会念,更遑论理解。于是,Sabi只得逐字解释,一边唤醒弟弟的记忆,一边把眼前复杂的“符号”还原成有意思的文字。

Sabi指家人的广东话程度能应对基本生活,但各成员在家里一般不会以广东话沟通,而中文讲求读写听说,自停课后,脱离广东话语境让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时更加困难。随着疫情扩散,屋邨游乐场暂停开放,Hani便无法与本地小朋友玩耍聊天,“佢以前落街同其他小朋友会讲中文”,Sabi说。

屋邨游乐场因疫情扩散停开,Hani便无法与本地小朋友玩耍聊天,失去日常应用广东话的机会。(黄舒慧摄)

Sabi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很大程度得力于妈妈Alaya努力营造中文语境。二十多年前,Alaya从巴基斯坦嫁来香港,不谙广东话令生活常常碰壁。为了让孩子尽早融入本地社会,她自小便让Sabi进入本地主流学校读书,甚至请来补习老师替女儿补习中文。Sabi坦言学中文不易,“𠮶时每日都会喊,每次都想放弃”。幸得妈妈鼓励,她才咬紧牙关学下去,“你喺香港长大就一定要识中文”。

“佢好多字已经唔记得”,Sabi说弟弟已开始忘记了中文字的发音,一页阅读理解工作纸,几乎每个字都不会念,更遑论理解。(黄舒慧摄)
好辛苦,我唔识点教,佢又学唔到。
Sabi,20岁巴基斯坦裔本地大学生

姐姐充当老师 学习压力倍增

由于Sabi能读写听说中文,协助弟弟练习中文的责任全都落在她身上,“唯一一个可以教(中文)吖嘛,屋企阿哥要做嘢,多数我教”。Sabi的情况对香港少数族裔家庭来说并非孤例,她身边至少有懂中文的6名朋友都是这样。Sabi本身是大学生,除了教导弟弟,亦需完成自己的大学功课,她坦言停课期间学习压力倍增,偶尔遇上弟弟“扭计”,又得花上一倍时间安抚,她叹道:“好辛苦,我唔识点教,佢又学唔到。”

Sabi本身是大学生,停课期间除教导弟弟外,亦需完成自己的大学功课,学习压力倍增。(黄舒慧摄)

Alaya坦言担心疫情影响儿子学习中文的进度,尽管女儿每天花上30分钟为Hani补习,助其完成功课,但欠缺语言环境,儿子仍会开始忘记学过的中文。她指女儿虽充当补习老师,但儿子仅着重姐姐是家人身份而非正式教师,故经常撒娇,影响学习进度。Alaya曾打算为儿子找私人中文补习老师,但碍于疫情无人愿意上门授课,让她无计可施。

Alaya曾打算为儿子找私人中文补习老师,但碍于疫情无人愿意上门授课,暂只得依赖女儿Sabi教导儿子。(黄舒慧摄)

盼政府提供额外学习支援

Alaya从事翻译工作,疫情令工作停顿,她担心长此下去家庭经济状况更差,届时即使找到老师,作为基层家庭恐难以负担额外开支。她指身边许多少数族裔家长不谙中文,寄望政府能为少数族裔学童提供额外学习支援,例如每周提供一次补课,及网上互动学习的可能性,“孩子真的需要老师”。

不少少数族裔学童家中缺中文语境,学校成为学习中文的重要场所。但疫情下,少数族裔学童学习中文进度更因停课而更见困难。(黄舒慧摄)

香港融乐会倡议及传讯主任郑钰憙寄望学校能增加文化敏感度。他指,由于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尤其困难,认为中、小学可考虑透过视像会议软件“Zoom”提供正常课堂。他又鼓励学校每天预留30分钟中文互动语境,为少数族裔的非华语学童营造中文气氛,以免学童因停学而影响学习中文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