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鲨者抗争记2】苏格兰女生赴港示威 港男推掉兼职甘愿遭辱骂
“人类是牠们最大的威胁,也是牠们唯一的希望。”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海豚湾》(The Cove)中的一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濒危物种,包括鲨鱼。香港,占全球鱼翅贸易总数一半的地区,亦是鱼翅走私的中转站。虽是弹丸之地,却有十多个团体同时推动护鲨保育,香港人和外国人都走到街上,为鲨鱼发声。这呼声已令香港快运、国泰航空、中远海运于今年先后宣告停运鱼翅,证明即使在最坏的时刻,我们仍没有放弃的理由。为大家带来这个喜讯的,除了是一直努力游说航空、船运公司的环保团体,如野生救援、香港护鲨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外,还有一班参与示威行动的市民,Jess和Charlez就是其中两员。二人抵着他人的怀疑目光,甚至指骂,到香港国际机场的国泰柜位外示威,并参与大大小小为地球发声的游行。年青一代明白反翅重要,如何能令老一辈同样关心海洋,香港的NGO正在摸索护鲨新策略。(香港由“鱼翅之都”到“护鲨之都”系列二之二)摄影:吴钟坤、钟伟德、梁鹏威
路过海味街 方知港人爱吃鱼翅
Jess来自苏格兰,10年前开始纯素生活,但在家乡却没有遇上知音,反而来到香港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走上街头为动物争取生存权。“反正这里的人不认识我,不会觉得尴尬。”Jess笑说。
初时Jess并不知道香港人吃鱼翅,她到海味街了解过后,才知道鱼翅是亚洲的名菜,及后她成为了香港护鲨会的义工。“我曾到广西玉林,抗议狗肉节,当地人认为我这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吃的文化。反鱼翅示威则很少人以国籍来攻击我,可能大家都认同鲨鱼所面临的困境较为严峻。”
潜进菲律宾深海 与长尾鲨亲密接触
在多个示威中,与Jess同行的Charlez,自一次在菲律宾潜水后,便爱上了鲨鱼。“我在菲律宾考潜水牌时,第一次潜到深海水域,一条长尾鲨就在我前方两米处游过,原来野生鲨鱼是这样美丽的,没有一丝恐怖感。能在野外追寻到动物是可贵的事,牠们原应自由自在生活,但人类却残暴对待牠们,这令我反思到底人类行为出了什么问题。”
返港后,Charlez阅读有关鲨鱼濒危的新闻,发现长尾鲨也是常常被捕猎的品种,牠的鳍叫“密骨”。他亦发现其他动物被压迫,遂成为纯素者。“人们提起翅,总是说‘有好嘢食’,却不曾想过吃一碗翅背后有多残忍。”
Charlez提到“好嘢食”时,以手指在空气中作Air quote。“除了在个人层面拒翅,我更想走到街头为牠们发声,因为鲨鱼的存活和海洋生态问题已迫在眉睫。”
曾两陷死亡边缘 心境豁达更勇于护鲨
为了鲨鱼走上街头,Charlez试过连兼职的工作也推掉。“朋友知我是认真的,也因此留意鲨鱼的困境。”不过抗议并非人人接受,Charlez在一次示威中被人以粗口辱骂赶走。面对指摘,难免尴尬,但冷静过后,他又重新走到街头。“中学以前我未知鱼翅的问题,也曾吃翅,到我得知资讯后已停止食用。我被骂不紧要,但他赶走我们,则令其他人失去接收资讯的机会。”
能如此豁达,因为他在澳大利亚工作假期时经历过两次生死。他自驾游时发生意外,小命保住,但一节手指断了,到医院施麻醉药后却发现对药物严重敏感,心跳升至每分钟160次。“我无法说话,只有不停换气。那刻发现生命是平等,我的生命不比动物的生命高等。生死无常,要把握时间为牠们发声,我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震惊! 近100%的中式酒家仍供应鱼翅菜式
年轻一代接受无翅饮食,但业界、老一辈的人仍未习惯。你会选择以禁翅还是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保护鲨鱼?
Jess和Charlez决定走上街头表达声音,还有一个原因。香港护鲨会在今年1月公布一项“团年饭套餐”调查,结果令他们震惊不已。调查抽样检视375间中式酒楼,发现逾98%仍供应鱼翅菜式,另85%套餐有翅。
香港护鲨会总干事周婉苹指,海洋生物研究组织BLOOM于2009及2014年进行了两项针对消费模式的调查比较,显示消费者已减少食用鱼翅。于是护鲨会尝试了解现时消费者在市场上真正的消费情况,以及检视环团推动业界提供鱼翅以外的菜式的成效如何。
“调查显示消费者即使没有主动拣选鱼翅,餐牌中却已预设了鱼翅选择。因此出现消费者觉得自己少吃了翅,但原来98%酒家的餐牌中仍有翅的现象。”海洋生物研究组识BLOOM研究员佘国豪(Stan)指,消费者意愿与绝大部分酒家仍提供鱼翅的情况,并不算矛盾。“跟从前相比,餐厅普遍多了非鱼翅选择,但仍旧提供鱼翅。”
周婉苹指,消费者在拒翅护鲨一事上已准备好,她希望日后能与业界加强沟通,减少卖翅或不再卖翅。
老一辈吃翅想法浓厚 成保育樽颈位
各个环团都有举办拒翅运动,响应人数也不少。“我们一直从几个方向作宣传,例如教育讲座,对象通常是小朋友;还有网上号召运动,近来亦多了较高调的街头示威,反应不俗,但接触到的层面也是年轻人为主。”周婉苹道。
不少新人于结婚摆酒时,仍与长辈在鱼翅一事上发生严重分歧。周婉苹承认,向上一代人宣传护鲨信息,是现时遇到的挑战之一。“老一辈的思想根深柢固,认为摆酒怎能没有翅?没有翅的酒家还是酒家吗?若我们继续向业界如酒楼等推动无翅运动,或能对老一辈带来影响。我们亦有考虑过由小朋友向家中老人家传宣信息,但小朋友年纪太小,无法确定能否准确地传达信息。”周婉苹指护鲨会正在摸索向中年及老年人的宣传策略。
食翅真系矜贵啲?
护鲨会亦留意到另一现象,年轻人觉得不吃翅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以为现时市面上出售的是“仿翅”。记者亦从不少人口中听过“咁平,边会系真翅?”周婉苹指,公众或先入为主认为翅是昂贵食材,市面上所卖的翅价钱颇大众化,令人误以为是仿翅。“实情是,鱼翅价格并非想像中高昂,出现这种心态,可能是由于对鱼翅价格的既有想法,或是令自己食用时好过一点。老人家接收资讯的渠道较少,要改变他们不是易事。在这10年间,团体从生态、环保、动物权益的范畴宣扬拒翅信息,理解的人大部分人都已拒翅,现时接触到的层面几近饱和。如何向其他未了解的人推广护鲨,环团需再探讨新方向。”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