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酱园】海关曾驻场监督酿烧酒 七旬老师傅忆酱园逸事
甫进酱园豉油香扑鼻,扎根上水古洞近47年的“悦和酱园”坚持出产传统手艺的酱油。于闷热的工场,七旬大师傅陈学平手持铁棒,不断搞拌酱料及豉油。午休时,陈师傅点起一根烟,细说自己的拚搏逸事。35年前他加入酱园,由学徒煮豆学起,每日向前辈偷师,至今每个工序倒背如流,肩负起传承责任。陈师傅见证酱园成长,当年海关驻场监督造酒过程、劳动阶层爱喝烧酒,已成历史印记。耄耋之年仍不言休,每日穿越工场指导徒弟,希望传承烹调酱油手艺。
我觉得很开心,如果人不运动,机能同抵抗力就会差,就会多病痛。仔女成日叫我唔好做喇,现时工作有收入,唔通向子女摊手取钱!
工场闷热 陈师傅坚持亲力亲为
“我初入行时,师傅唔准许我围观,只准许我帮手落糖,制作过程唔畀你知道!”现年72岁的陈师傅指,35年前由国内来港,他初入行时师傅拒透露“酱油”配方,他每日向前辈偷师,逐点掌握酱油制作过程。即使已成为厂内大师傅,陈师傅从不假手于人,由煮豆、捞黄至搞拌酱油,所有工序亲力亲为。工场气温闷热,机器发出的蒸汽,陈师傅与徒弟不断搞拌酱料及豉油,众人汗流浃背。
明火大锅煮黄豆 师傅铲豆降温
清晨时分,身穿整齐制服的陈师傅,与徒弟合力将约1,600斤黄豆,投入工场内明火大锅。约一个半小时后,高达约90度的黄豆已出炉,“师博每隔廿分钟,就需铲起黄豆,再用风扇降温!”众人于半小时内,将酱油的“根源”黄豆捞起,待黄豆降温后混入发酵种,“要等粒黄豆干身啲,太湿对发酵唔好!如果太热拌匀,发酵种就会热死!”
黄豆混入米曲菌 木房内发酵数日
面积仅百余呎的发酵木房,悦和酱园第三代传人Jack与数名师傅,将已降温黄豆混入米曲菌。众人合力将1,600斤黄豆“捞黄”后,将它们放在充满湿度的木房内,发酵数日。Jack表示,黄豆完成发酵工序后,师傅会将豆放置天台的,进行“生晒豉油”工序,大约半年至一年时间,就完成“天然生晒”工序。“由于分解过程中有太阳照射,令黄豆与面粉产生化学反应,开始由初时的金黄及绿色,变成豉油的黑色。”
酱油生产过程:
黄豆发酵三日后,就会搬至天台的发酵缻,师傅会放入已发酵黄豆,之后会加入盐水!
陈师傅暂未有退休念头 望将传统手艺传承
拿着碗筷头围用膳 快捷穿越工场指导
“朝头早要做晒,最辛苦嘅工序,唔系晏就开工太热!”早上十时许,酱园的工友集合在出入口位置,汗流浃背的陈师傅换上新制服,他拿着碗筷头围用膳。十多人的圆桌上,徒弟为师傅夹𩠌,陈师傅吃饭后赶往休息。约半小时后,工友们亦陆续开工,而陈师傅亦拿起大铁棒,搞拌热洪洪的海鲜酱料。
朋友聚怀旧冰室 点起香烟谈笑风生
陈师傅快捷地穿越工场,时而指导徒弟烹调酱油,时而在天台查看酱油情况,敏捷程度如年轻人。至下午二时许,酱园工友的“落场”时间,有人在休息室午睡,陈师傅选择到酱园外的怀旧冰室,与老朋友相聚片刻,点起香烟谈笑风生。记者问起他的生活点滴,陈师傅坦言“乐观”是人生必要条件,并指脚踏实地定有回报,“做野唔辛苦就假,现时工作有收入,唔通向子女摊手取钱!”
暂未有退休念头 望活到老、做到老
耄耋之年的陈师傅坦言,最辛苦是煮豉油工序,因为需不停地铲起黄豆。他指出,以前需用人手拌酱料,现时煮酱料有机械搞拌,加上科学发达及电脑化,可以跟随烹调表落份量,“以前觉得好辛苦,腰同手都会攰!”陈师傅膝下四名徒弟,承传他的烹调酱油手艺。他称,经常有人问他何时退休,他认为目前仍有工作能力,遂不言休,“我觉得很开心,如果人不运动,机能同抵抗力就会差,就会多病痛。”
拆解“醋”字意思 海关驻场监督造酒过程
廿年前海关驻场 监督酱园造酒过程
在米酒机旁的小铁皮屋,该个酒库有海关监控前台,虽然人去楼空,酱园仍保留昔日物品,包括海关防盗海关火漆、玻璃桌上有关酒厂的剪报等。“窗户每个接驶位都有海关火漆,表示一旦有人偷撬窗户,海关火漆就会掉下来,换然之是防盗设施。”Jack表示,酱园主要生产约30度以下酒精饮品,其后海关的监控毋须太频密,他们只需记录好出产情况,海关再每个月到场巡查。
拆解“醋”字意思 制酒业奉拜“酒仙”杜康
中国繁体字博大精深,原来“醋”字包含两个意思,“有酒先有醋,所以个醋未,左手边是有个‘酉’字。”他续指,对应醋需要发酵21日,而造酒时有很多米渣为造醋,将原料发酵21日便成醋。Jack表示:“我哋唔系拜关二哥,做酱油嘅都系拜‘酒仙’杜康。”据了解,杜康为中国传说人物,他善于造酒,并为酒的发明者,后世将他尊称为酒神,而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