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香港星空“消失”寻真凶 光污染如何扰乱大自然生态

撰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星星永远不会偏离轨道,即使夜空没有星光,它都是如常挂在天上。居于城市,大部分人都与星空相距很远,但在同一星空下,也有人找到最佳位置,与星星拉近距离。观星者叹谓:“星空正在消失。”其实,繁星每晚仍然闪耀于天上,按着时辰、沿着轨迹有规律地移动,只是眼睛被蒙蔽,才令我们看不见罢了。既然星空不会消失,那么只要好好保护未受光污染的地方,然后在黑夜里静待瞳孔张开,等上10分钟、30分钟,适应四周环境过后,那点点的星光,就会尽现眼前。摄影︰李泽彤﹑梁鹏威﹑钟伟德

香港黑夜里的云层呈现暗橙色,全因光源来自街道和高楼的橙黄色钠光灯。
盈月之夜,大坳门的凉亭空地前,天空大放光明,若单凭肉眼,只能看见少数繁星。

没有大气层 世上不会有深蓝夜空

地球的黑夜其实并不漆黑,我们对此虽习以为常,但却不明所以。我们也至少要知道,天空呈现蓝色,其实是大自然的恩赐。

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我们的天空就不会呈现各种蓝色。想像一下月球的环境,在月球表面往上望,那是一片漆黑的天空,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散射阳光,因此,即使有人在月球上开强灯,天空也依然是黑色的。

生态协会创会人及总监苏毅雄(Samson)点出这地球夜空的独特之处,他说天空呈现各种颜色,其实源自大气层把阳光散射。 但在现今的黑夜里,云层会呈现灰白甚至橙黄色,那是因为街灯与高楼灯光反射。“在漆黑一片的环境里,夜空云层也应该是黑色的,甚至不会看见云层。”

Samson热爱大自然,而深邃莫测的夜空是万物恩泽,同样深得他喜爱,但他却笑说:“我家窗外看不见天空,要看星,必须走到屋外,再走好一段路程,才能从附近高楼之间的缝隙窥见星空。”

我们看不见星空,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擡头去看。看星星不一定要辨认星座,看正星座只是前人的想像,而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星星连线的想像。
生态协会创会人及总监 苏毅雄
“光污染摄影比赛 2014”的亚军作品,青山下的香港,可看到光污染的程度。(梁凯杰摄)

城市黑夜太刺眼 双眼变得不再敏锐

对于香港的夜空,坊间流传一种说法:香港的星空正在消失,甚至总有一天我们会连一颗星星都看不到,关键是距离这天还剩余多少时间。

Samson忆起到访非洲的一次经历:“当时我住在非洲的酒店,虽然酒店餐厅和接待处灯火通明,但走到外面,夜空中还是可见到一道清晰闪亮的银河,若放诸香港,这景象是多么不可思议。理想的观星景点讲求愈少人工照明愈好,就连必须的厕所灯、街灯等都要用得其所,用之有道。”

造成星空消失的原因有二:主要是光污染,另外就是空气质素。非洲当地没有高楼,没有街灯,更没有耀眼的广告牌,与光污染自然扯不上关系;而当地气候干燥,空气干净,没有悬浮粒子散射光线,所以能保持那么纯粹的漂亮星空。

“污染是一种浪费,是一种不当的处理。如果灯光有实际需要和适当使用,当然就不是光污染了。”

城市里灯火通明,LED电脑荧幕一块比一块光亮,广告一家比一家刺眼,五光十色的灯光非但照进人的眼睛,更照向天上,甚至散射到不同角落。但人类瞳孔会自动缩放,所以我们未必能够察觉大肆闪亮的灯光,更未能察觉比白天还刺眼的黑夜。Samson说:“闹市黑夜愈来愈光,当然我们不会察觉,因为我们的眼睛懂得慢慢适应,早已经习以为常。”

篮球场的街灯光源太过刺眼,如要看见灯柱附近的蝙蝠,必须以手遮挡住灯光。

灯光强度没管制 环署“无力”处理投诉

香港现时并无法律监管灯光使用量或灯光强度管制,市民可无上限使用灯光。据环保署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第一季共有59宗户外灯光滋扰的投诉个案,当中最严重的是湾仔区,共有17宗,因为现时没有法例依循,环保署仅以劝喻方式处理每宗投诉。

对于现时并没法例监管灯光使用,Samson也遗憾地表示情况悲观,同时也提出了法律以外的另一解决方案:“人们习惯用经济角度去衡量一件事,要达到减少灯光污染,节省电费或者可以作为有力的经济诱因,当然这也有待商榷,是否需要动用经济压力这一层面。”

夜里,当灯光直射眼睛会令人看不清楚光源位置,反而失去灯光应有的照明作用。

不当使用灯光 浪费资源 刷白夜空

城市人从不奢求市区看得见星空,因此也误以为市区灯光绝不会打扰远方夜空。“我在市区开着车头灯,怎可能影响得了观星者到西贡看星?”

香港黑夜里的云层呈现暗橙色,说明源头来自街道和高楼的橙黄色钠光灯反射;另外,香港大部分能源消耗都以煤为主要燃料,排放出悬浮粒子、气体、水气,这些都成为空气中折射光源的媒介。

Samson指,不当使用灯光除造成光污染,也必定造成庞大浪费:“我们想想,街灯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照地上还是照天空呢?即使是同一盏灯,如果设计上花点心思,控制光线的散射,例如简单加一个灯罩,就不用浪费光线到不需要的地方。再想一想,高楼大厦外墙、天台向外以至向天照射的强光,究竟是为谁照明?”

Samson举例:“我试过在巴士站等巴士,但却看不清楚前方车辆,因为对面街直接射进眼睛的霓虹灯非常刺眼,同时又有巴士站的发光广告牌,种种光线的强度令人视线模糊。”情况就如同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强光直接照射向舞台,形成站在舞台上的人会看不清楚观众。这种种浪费能源的后果,都成为刷白夜空的元凶。

Samson认为不适当使用光源不仅导致光污染,更会造成庞大的能源浪费。
当一个地方变得愈来愈光,怕光的生物就会退无可退,即使环境并没受到大规模破坏,但那物种还是会慢慢消失。

星光月亮指引虫鸟方向 光污染扰乱生态

在自然夜空里,最光亮的想必是月亮,对很多小生命而言,日夜交替规律和月相周期,对繁殖、迁徙、捕食和自我防御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早有研究数据(Ogden 1996)指出,一些于晚间进行迁移的鸟类会受灯光照明影响,误导飞行方向,一旦被灯光吸引就不会再飞离开,最后会累死,甚至迁徙失败。 Samson再举昆虫的例子:“大自然有许多生物依赖星光或月亮作为导航,但城市的灯光吸引可能会扰乱大自然的规律。想像一下我是一只飞蛾,月亮在东方升起,假如我要往北方迁移,我只需要保持着月亮在我的右手边,那就一定可飞到目的地,于是,当我看见了光,便一直保持着光源在右边不断飞。但如果那光源是人造强光,我就会围着灯光不停兜转,继续保持强光在我选定的方位,最后造成了灯蛾扑火的现象。”很多夜行生物受灯光影响,会因导航系统受干扰,无法飞离而死亡。

太强的光线会增加怕光夜行生物暴露在猎食者眼中的机会,不利牠们掩护自己。

除了迁移路线的问题,大自然间也有一些怕光的生物,例如夜行的两栖类、爬行类,太强烈的光线会让牠们感到危机,增加牠们暴露在猎食者眼中的机会。当一个地方愈来愈光,牠们就会愈退愈远,最后退无可退,即使生境并没有被大规模破坏,该物种还是会慢慢消失。

萤火虫是懂得自身发光的生物,牠们依靠自己微弱的光线向同伴发出信号,但若四周的灯光很强,牠们就不能在同伴之间传递信息了。而萤火虫发光亦是求偶信息,最后若配对失败,就没办法交配、产卵、繁殖,数量就会慢慢下降了。

现时香港没有光污染对生态造成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但Samson强调即使未有数据支持,也可凭经验估计其潜在影响。
“五爪金龙”是其中一种会在夜里“睡觉”的植物,花朵在夜间会合闭起来。

黑夜除了为动物提供休息时机,同时又是一些植物的睡眠时间。Samson以市区常见的植物为例:“植物也会睡觉的,入黑之后,有些植物的叶子会垂下来,例如大叶合欢,它们是含羞草科,为了减少流失水分,叶子每到夜晚就会闭合起来,像是睡觉一样。”一些晚间才开花的植物,例如白花油麻藤,主要吸引夜间活动的果蝠来传播花粉,也会在暗夜中悄悄开花。只于夜间一现的昙花,是另一华美例子,花朵雪白硕大,气味芳香,可是一到清晨便凋谢,它们也要依靠夜间出没的蝙蝠和蛾类传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