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强权高墙VS核心价值防线 艺术展探索香港出路

撰文: 徐嘉莼
出版:更新:

1989年北京,一群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发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不过屠城过后,一道道“围墙”随之筑起,保护政权同时,让民主及异见声音拒诸墙外。同年德国,随着一道夹在冷战两大阵营的“围墙”倒下,见证长期分治的东西德重新统一,步向民主。
“在不同国家、文化、议题,墙既有形象性,又是象征意义的符号,希望透过墙切入历史议题。”本地独立策展人周佩霞,趁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共建国70周年、八九民运30年,于六月上旬策划展览《墙2019》,在这历史交汇年,与14位艺术家回望过去,梳理香港现状。
“历史是构成未来的一块砖,怎样书写历史,就影响我们怎样建立未来。”
摄影:黄舒慧

牛棚红砖下的政治隐喻

展览《墙2019》于土瓜湾牛棚艺术村举行。周佩霞在两年前已开始筹备策展工作,决意一定要在这座揉合红砖外墙、钢架屋顶、灯光昏黄的空间举行展览,因为牛棚隐约微妙地呼应了展览的主题。

牛棚让周联想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书写的散文《牛棚杂忆》,联想到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的人进行思想改进的地方;牛棚的红砖格局,更与英国传奇乐队Pink Floyd名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的音乐录像中一幕恰巧相似。让这片座红墙建筑一早成为周佩霞心目中理想的展览空间。

透过墙的意义  思考香港未来

到底甚么是墙?14名参展艺术家各自交出不同答案:有人纪录各大专院校民主墙;有人用镜头探索华人忌讳触碰有关生死的高墙;有人拍摄因参与社会运动走入囹圄之墙的阶下囚;有人幻像在界限街筑墙,想像香港平行时空下的历史发展。

周佩霞认为,墙既具体,也抽象。过去在不同国家、文化、政治下,墙有不同象征意义。例如中国长城代表国土彊界的宣示;柏林围墙的倒下代表共产主义完结;当下美墨边境兴建的围墙则代表全球化下,重塑民族主义( nationalism )。

按下图看参展艺术品:

+11
面对香港整体环境,哪一道墙想推倒?哪一道墙想坚守和捍卫?
独立策展人 周佩霞

“墙是一定要推倒的?还是我们想像出来阻碍自己的(东西)?在面对香港整体环境,哪一道墙想推倒?哪一道墙想坚守和捍卫?”带着一连串的思辩,周希望观众透过展览,思考香港正面对的“墙”是怎样的一回事。

展览举行期间,正值修订《逃犯条例》争议,这是周佩霞始料不及的。中港融合,两地政治体制截然不同,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那道“墙”是否已消散?

周佩霞在70年代出生,成长期间经历香港前途谈判、八九民运,她坦言那时有爱国情绪,对香港回归中国感到高兴。“其实我很爱国,有民族感情,1989年时,对(香港)前途都有焦虑、不安,都会觉得殖民是不合法的。一个地方回归本身民族,其实是自主表现。”

距离2019年前的一个世纪,五四运动发生﹐催生了中共政权的诞生,但运动追求的民主精神,在七十年后才真正被北京学生高举追求。2019年彷似是历史的交汇点,周佩霞希望在展览中,呈现五四运动与八九民运的历史连结。
如果国家未有一套与我们以往信守的价值,像平等、言论自由、法治,这一道墙就很需要,令我地可以保守自己。
独立策展人 周佩霞

08年 京奥、川震、刘晓波被捕 爱国情绪动摇

她的爱国情绪直至2008年才被动摇。那年北京举行奥运,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刘晓波发起《零八宪章》,被内地政府控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一直在狱,直至前年去世。内地政府未有公开地震伤亡数字,艺术家艾未未私下调查,列出在地震中死亡的学生名单,却被内地打压。一宗宗事件,终于挑动了她的底线。“见到国家走向愈来愈极权的时候,对社会、民生不同阶层打压,反而会觉得很无奈。你不想放弃(国家),才会去想去关心。”

近年本港政治纷争不断,她感觉到香港人坚守的司法、立法、自由等价值逐渐消失,如同围墙上的砖块一块块被移走,“ 香港失陷得太多,多到我都不记得了 。”她思量,或许中港之间,需要一道墙来相隔、来保护,“虽然我很爱国,但如果当国家未有一套与我们以往信守的价值,像平等、言论自由、法治,这一道墙就很需要,令我地可以保守自己。”

这个展览就是被拆的墙上其中一块砖,你想像一下,在内地绝对不可以提这些议题。
独立策展人 周佩霞

艺术建墙 策展者:加快堆叠更多砖块

她相信,要令围墙消失速度减慢,最好的方法,是加快堆叠更多砖块。“这个展览就是被拆的墙上其中一块砖,你想像一下,在内地绝对不可以提这些议题。”

周佩霞在中文大学哲学学士毕业后,立志当导演,曾投身多年影视制作,担任助理编导。2002年她重回中大,攻读传播学博士课程,现在是一名大学兼职讲师,同时拍摄纪录片,及投入艺术创作,曾策划《亚洲女性摄影展》、《摄影作为方法》等具人文关怀的展览,致力以艺术、影像回应社会议题。“现在每个场域都是阵地,我们都要去守护阵地,守护自由。”

有人曾质疑她,设街站等行动回应社会,更为实际、更有用。她说,有来自内地的学生从未知悉那年在天安门上的事,第一次在课堂接触六四屠城片段后,对自己一直生活的国度感到疑惑,最后更创作有关八九民运的作品。她相信,艺术的作用是触碰人心,留下种子,等待某天被发掘。“不论几微弱也好,要在不同范畴产生一些对话、交流,作为抗衡。”

周佩霞是流浪大学教师,是摄影师,是策展人,也是纪录片导演。不论过往在电视城拍剧,在象牙塔研究,她的创作都是以影像及艺术回应社会。

展览由即日起至6月13日举行,在牛棚艺术村举行。另外设有对谈会:
1.“生活﹒艺术﹒政治”
日期:2019年6月8日
时间:1400-1530 
嘉宾:参展艺术家张才生、萧伟恒、田礼文
2.“身份政治与中港矛盾”
日期:2019年6月8日
时间:1800-1930 
嘉宾:参展艺术家高志强、戴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