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马场讲民主 和平纪念碑变祭坛 香港的八九民运地标
谈及八九民运,很多人首先会想起坦克车驶入天安门、开枪镇压一幕。但六月四日前后,香港人曾参与多少,相信年轻一辈未必说得清楚。当年全城参与声援,香港各处也有参与过的痕迹。当年百万人游行集会,将马场变成广场,将电表房变成民主议政地方,又有人在和平纪念碑设公祭,悼念六四亡魂。“因为支援,创造不一样的香港。”
三十年过去,有人坚持让香港人认识这一部分历史,连续六年举办社区导赏团,走访八九民运的香港地标,守护属于港人的8964忆记,“社会一定要有共同记忆,先可以继续走落去。”
摄影:曾雪雯
不再马照跑 马场变了广场
八九民运,不止得六月四日坦克入城、开枪镇压这一天,这场运动横跨多时。当年在香港,五月起已有大学生绝食静坐抗议。五月二十日,悬挂八号风球,仍有四万人上街,游行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
5月21日,更有超过100万人同日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当年本港人口只有约560、570万人,即超过五分一香港人参与。游行终点原定到前新华社外示威,却因人太多,警方向赛马会提出借用对面的跑马地快活谷马场场地。场内集会声势浩大,贴满标语,马场中央荧幕不再显示赛事马匹名次,而是民主信念。大律师李柱铭在台上发言,说未曾见过这样的香港,今日起香港会变得不再一样。
当年社会关注香港前途问题,港人被讽物质经济至上,不渴求民主,只会“马照跑、舞照跳”。但百万人大游行的终点,偏偏正是马场。《文汇报》翌日发表“香港百万人爱国游行应永志史册”社论,指长期不涉政治的马场,成了香港史上最大规模政治集会场地,是香港人觉醒的重要标志。
陈景辉认为,当年在马场集会是“破天荒、史无前例”的,“好多人记忆强调六月四日镇压当日,永远只记得敌人残暴、恶行,但返去‘永志史册’嘅一日,我哋唔单止要记住邪恶嘅事,仲要记住美好嘅事。”
五湖四海 电表房外成立“民主台”
八九民运,香港人当年参与不止有大游行。
当年四、五月,除了学生在前新华社门外静坐绝食,传统压力团体在天星码头宣传外,很多香港市民亦自发参与集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空间”。“民主台”便是当中表表者。
“民主台”这个地方在地图上无法显示,连社运中人亦未必知道确实位置。1989年5月19日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市民,每晚在新华社对面、伊利沙伯体育馆电表房外的行人路聚集,讨论事态发展。当时每晚少则有几十人,多则数以千万计,甚至要坐出皇后大道东行车路。他们在伊馆墙外挂上讽刺邓小平的画像,又向警方借扩音器,向电灯公司申请借电,举行集会。
离开麻雀台 踏上民运路
这一班人出身草根,互不相识,有些是文员,有些是待应,有些是工人,共通点是都是没有政治光环的“素人”们。社民连成员、人称“阿牛”的曾健成,当年有份建构这个空间,更是核心成员。但在1989年前,他是一位建筑工人,不理政事,会回内地旅游。但他被学生静坐绝食触动,感觉中国开始改变,“揸架车,摆低盒装维他奶畀学生,同佢哋讲支持佢哋。”
真正令阿牛走出来的,是掌权者的粗暴打压。他忆述:“我打紧麻雀,听到李鹏讲(北京学生)系动乱,我就拍台唔打喇,个刻我同老婆讲,我顶唔顺出去想做啲嘢,一做就到今时今日,冇返转头。”
“无中生有”的空间 见证民运历程
当年“民主台”成立后,他们特意设计一个标志。阿牛说:“系中国地图上有人拎住针同线作修补,𠮶时觉得中国开始腐烂,民主台角色就系修补。”
独立导演江琼珠认为,“民主台”对香港民主运动非常重要。她解释,当年的政治氛围,主要依赖政党及压力团体号召市民上街,但八九民运令“打紧麻雀嘅人都要出来”,参与政治。她又指,这个“无中生有”的地方因为没有任何碑记,日后难有人想像香港曾经有过这样的空间。
七七四十九日 自发守祭坛
与八九民运有关,又被遗忘的空间还有“纪念碑”。
六月四日清场镇压过后,香港市民自发到于中环和平纪念碑献花,悼念死难者。纪念碑原先为悼念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难者,上刻有“英魂不朽 浩气长存”八个字。在六四过后,这里成了另一个公祭场所。
当年只有20岁的庄素雯,与另外九名互不相识的市民,自发组成“纪念碑悼念小组”。每天下班后,便清理中环一带由市民送来的鲜花,整理市民在纪念碑留下的物件,如亲笔文章、中大学生模仿广场情境的创作制品。
如是者,连续七七四十九日清理,“系中国人对死者嘅礼节”。清场后第100日,他们又回来悼念,清明节及六四一周年又举行拜祭。
守碑医治心灵 “唔可能忘记”
素雯说,镇压触动很多市民自发走出街外,希望做些事,她选择了进行祭祀仪式。“因为好多人需要心灵医治过程,游行之后大家都唔走,好似无主孤魂四围行。而咁多人摆咗咁多嘢系纪念碑度,就继续去做,表达对死去嘅人悼念。”
三十年过去,六四事件的阴霾在素雯脑海中挥之不去,伤痛仍未痊愈。重回旧地,她说不时想起当时留守情形,“搭车系附近经过,一定会望住纪念碑,睇到离开咗都要转头望。因为对香港人太重要。”
办导赏团 走访六四“地标”
跑马地球场、“民主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中环和平纪念碑等地点,都是香港人当年参与声援八九民运的“足迹”。如果无人提起,便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1982年出生的陈景辉,八九民运时只是孩童,长大后参加社运,不时听到前辈口述当年事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因为支援,创造不一样香港。因为不一样,先会令三十年来都有悼念,因为系一啲好重要事情住系心入面。”
于是,他到中央图书馆翻查旧报,发现很多历史被隐没。2014年起,他以一人之力,举办“八九香港民主导赏团”,带领团员认识多个“民运地标”。今年更邀请李柱铭、梁国雄、阿牛、素雯等当年参加者,一同走访历史场景,分享亲身经历。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更为这30个“民运地标”制成电子地图,并融入当年的历史图片、地标故事,上传到网站向公众推广。市民可透过地图,或手机应用程式,甚至亲身重踏当年港人六四民运地标,扫描QR Code,以了解更多。
六四也是香港人的运动
“点解有一班人坚持30年悼念?因为佢哋受伤过,因为有深刻昐望过。”陈景辉认为,1989年本港全城投入参与支援,出现很多难以想像的行动,从中出现了不一样的香港,所以八九民运不止是中国人的运动,也是香港人的运动。“唔系人哋(北京学生)系主角,我哋就系陪衬,我哋都有份去创造。”
近年本土思潮擡头,社会上有声音指八九民运与港人无关,又有人说六四烛光集会行礼如仪。陈景辉认为,近年社会对民主运动,爱以成败论,却甚少检讨经验,令新一代误认为八九民运与香港人无关,出现“承传危机”。因此他坚持举办导赏团,以不同形式,让人认识八九民运与香港的关连。“可能坦克与警队系对方手中,最后冇办法达成最初目标,但过程有啲深刻嘅种咗系心入面、传递咗一代人之内。”
日期:2019年5月25日、6月1日、6月2日
时间:下午2:30-5:30
集合地点:“教协”铜锣湾服务中心(铜锣湾坚拿道西15号永德大厦阁楼)
导赏地点:维多利亚公园、跑马地快活谷马场、前新华社对面的民主台、遮打花园、前天星码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