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分享行动”发起人:分享要考虑对方需要 不是清理衣柜
摄影:李孙彤插画:See Pok
2011年,香港政府向市民派发6,000元。当时,Benson Tsang(曾志浩)和朋友决定把钱转化成饭盒,交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成了“平等分享行动”的雏形。
时至今日,行动从一群人在同一地点进行,发展至每个月每区都有不同热心人行动,分享的亦不只是饭盒,还有药油、现金券等。“从第一天起,我们便是一盘散沙。无组织、无架构、无会员、无承诺、无群组……认同便一起做,不认同便各自做。”
此外,他亦时常把所见所闻及战友分享的经历记录下来,引起网民转发讨论及传媒报道,因而得到不少人以行动支持。“我们要让不被看见的人被看见,因为弱势社群不懂得为自己发声,老人家不懂得上网。我们走进社区,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你今日喉咙痛,我与你分享薯片。你不吃,我不会不开心,也不会逼你,这个就是分享。”
共享是关系平等 有权选择或拒绝
“平等分享,即是还原到最原始的基本步,一煲糖水、一碗汤在屋邨和邻居分享。”Benson表示,共享是关系平等,双方不是施与受的关系,大家有权选择和拒绝。
“你今日喉咙痛,我与你分享薯片。你不吃,我不会不开心,也不会逼你,这个就是分享。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施予者,你会理所当然地要对方一定接受。‘我捐嘢嘛!’”
我问他认为同行者都明白这种概念吗?“我们创造一个新概念,不明白是应该的。如果你拿着光纤线,回到30、40年前,你会怎样向当时的人解释?”他说。“我每次都会对行动者说:‘每次有过百人出席,不会每个人都明白,你可能当自己参加过一个活动便完了。’唔明咪讲到佢哋明啰。说完之后,有些人明白,有些人不,那就等年月变化。就像今时今日,问你什么是光纤线,你马上答出来。”
核心原则:不帮衬大财团
Benson认为共享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有的推广环保,有的鼓励减低消费意欲,当中没有矛盾,而“平等分享行动”着重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是把东西放在这里,你来拿取;我们会走进社区找他出来,亲手把物资分享。”
因此,他们分享的物件一定考虑到对方的需要,而非纯粹对自己没有用处。另外,行动亦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光顾大财团。“我们希望所有物资落在生活上的弱势社群,金钱则落在经营上的弱势社群。在小店购买是行动的上半部,我们鼓励大家和对方交谈,希望大家走进社区,建立关系。”
不看清别人需要 分享会变得无谓
他举头打开柜子,内里堆满有心人送来的运动鞋,当中不乏知名牌子。说着,他又打开一个个抽屉,装着的都是希望与露宿者分享的手提电话,方便他们找工作。过去曾经有人送来一些不合适的物件,如哈利波特长袍、晚装、毛毛斗篷、高跟鞋等,最后Benson把这些东西送到地摊去。“分享不是清理衣柜。很多人会误会,但他们未必是恶意的。无端端为什么拿东西给你呢?来的都是有心人。”他又指最近半年,这种情况已经不再发生。“大家开始明白,而且事前会问清楚。”
“很多事情都是一线之差。我们着重原则,很多朋友不明白。我觉得不明白也不是罪。他们误会了,那便向他们解释吧。”在访问中,Benson再三强调“平等分享行动”并非传统的社区关怀活动或民间版“欢乐满东华”,他亦明言有些字眼是禁忌词,例如“帮人”、“义工”等。“所有行动者走进社区都是街坊。”他说。“哪怕你穿着西装,还是三餐不继的老人家,在社区都是街坊。”
但既然行动有特定对象,和慈善的分别在哪里?“如果你关心人是以年纪区分,其实还在框内。”最近有人送来一箱折伞,Benson打算在雨天递给忘记带伞的路人,并以纸条鼓励对方把雨伞传给下一个人。“当你关心社会,对人的感受会更敏感,便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以爱回应社会的不公义
“在工作上,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Benson是一名室内设计师,曾经亦是一个“中环价值人”,每天只有上班和下班。“开始关心社会之后,开始张大双眼,看看社会发生什么事。当我明白我赚1元的时候,有一半从弱势社群手上剥削出来,便觉得愤怒,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愤怒的时候,有人会转化为仇恨,我选择转化为爱,我们用爱回应社会的不公义。”
“为甚么老人家的生计需要靠垃圾桶的纸皮,而不是靠政府?为什么老人家年轻时挨过战乱、挨过饥荒,老来还要这般担惊受怕?问问自己的良心,为什么老人家要这样过,而非安享晚年……这种愤怒驱使我继续行动。”Benson坦言,过程中总会有无力感。“无论如何使尽浑身解数,老人家的生活都不会改善。我经常鼓励行动者,走进社区,不要想改变世界,做得几多得几多。”
虽然如此,但是他认为共享文化会在香港一直传播。“网上很多人创造很多不同的东西。只要有信心、有信念,坚持去做,用自己的力量,便可以做到很多不同的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