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分享行动”发起人:分享要考虑对方需要 不是清理衣柜

撰文: 陈颖然 何洁泓 何雪莹
出版:更新:

摄影:李孙彤
插画:See Pok

Benson办公室内有一面“连侬墙”,贴满大家寄来的心声。

2011年,香港政府向市民派发6,000元。当时,Benson Tsang(曾志浩)和朋友决定把钱转化成饭盒,交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成了“平等分享行动”的雏形。

时至今日,行动从一群人在同一地点进行,发展至每个月每区都有不同热心人行动,分享的亦不只是饭盒,还有药油、现金券等。“从第一天起,我们便是一盘散沙。无组织、无架构、无会员、无承诺、无群组……认同便一起做,不认同便各自做。”

此外,他亦时常把所见所闻及战友分享的经历记录下来,引起网民转发讨论及传媒报道,因而得到不少人以行动支持。“我们要让不被看见的人被看见,因为弱势社群不懂得为自己发声,老人家不懂得上网。我们走进社区,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

“你今日喉咙痛,我与你分享薯片。你不吃,我不会不开心,也不会逼你,这个就是分享。”
— Benson Tsang (曾志浩)

核心原则:不帮衬大财团

Benson认为共享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有的推广环保,有的鼓励减低消费意欲,当中没有矛盾,而“平等分享行动”着重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是把东西放在这里,你来拿取;我们会走进社区找他出来,亲手把物资分享。”

因此,他们分享的物件一定考虑到对方的需要,而非纯粹对自己没有用处。另外,行动亦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光顾大财团。“我们希望所有物资落在生活上的弱势社群,金钱则落在经营上的弱势社群。在小店购买是行动的上半部,我们鼓励大家和对方交谈,希望大家走进社区,建立关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