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之歌.有片】创作人为大埔写一首曲 歌声导赏行香港

撰文: 袁智仁
出版:更新:

国家有国歌,学校有校歌,地区有否自己的歌呢?出世在大埔的创作人徐嘉浩(Kevin),最新作品《东隧》首尽打工仔辛酸,写在北角没有下班的上班族,受网民追捧。他酷爱本地的故事,除了《东隧》,亦创作不少社区歌曲,跳跃的社区影像配合轻快歌声细述地方之美。

Kevin用歌声介绍社区。(受访者提供)

人人都知社区之好

外国留学的Kevin表示本地写地方的歌曲不多,较著名是《喜帖街》和《山林道》。他爱用英文写歌,“香港制作音乐,令世界各地藉音乐明白香港各区的特色。”他爱社区,写过《九龙城》、《兰桂坊》、《深水埗》和《大埔》命名的歌曲。

每首歌都是他的社区导赏,《九龙城》唱出老区的美食天堂,南亚、日本、泰国和潮州的佳肴,顺道欣赏九龙城的风光,目不暇给;《深水埗》中的歌声则渗出对草根社区的关怀;鸭寮街、快被清拆的棚仔布市场、米舖,工人劳动和大排档的景色,在声音中恍如一一呈现眼前。

他坦言听众期望听社区主题的歌,常常问下一次写甚么区,而以社区为题的歌曲回响都比较多,当中最好反应的要数《大埔》,Youtube有超过四万次点击。

Hey come back to Taipo, get on a mini bus , and just in 22 minutes, you'll find your way...Hey, back in Taipo
《大埔》
大埔谷群组内的横额原来来自《大埔》的MV。

大埔人唱出大埔之歌

短短四句歌词道出Kevin心急回大埔的心情,MV伴着太和桥、小公园、三门仔,快乐的歌声。

拥有10万会员的社区面书群组──大埔谷,组内的横额原来来自他的《大埔》的MV。他忆述︰“当时大埔谷只有5万人,《大埔》的MV首先谷内发布,会员大赞疯传。近日不少人入太和桥拍凤凰木,群组又再重新疯传MV。”他说大埔人好热心,会问为甚么不在某个地方拍MV,很多意见。

“不少50-60岁的网友,留言说听完《大埔》,想起小时候,感觉好深刻。”亦有人说“搭红van 听你首歌”,他会心微笑。

在大埔长大的他,对“家乡”特别偏心,“好舒服,空气清新,行山、踏单车、过海都好。多年都不变,不想将来大埔如沙田和上水般遭逢巨变。”

从保母到创作人

80后的Kevin在外国大学就读艺术历史,毕业后,回港任职3年幼稚园教师。工作虽然不是所学,但他赚到余闲,坚持创作音乐。之后再任一年余保母,近两年终于下定决心,当全职音乐人。

他笑言︰“我意志力强,经济上很辛苦,但精神获得家人和朋友支持,收入都足够为火炭的工作室交租 。”

工作之忙,生活之累,他铭记于心。倦、乏,也挨得过,难怪《东隧》讲打工仔之苦入木三分。香港作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追求梦想,为何这样艰难呢?这是谁的竞争力呢?得益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