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泛滥】 被弃月饼急增 惜食团体剖析“剩饼”前世今生

撰文: 徐嘉莼
出版:更新:

中秋刚过,本港两间惜食团体盘点今年“被弃月饼”,发现回收数量比去年收到的急增2至3万个。其中一间发现,今年热抢,捧为炒货的奶黄流心月饼,竟占总数近半,估计商家见首轮大卖,急急补货,结果后期供过于求,沦为剩食。另一间分析,除卖家误估销量,今年多了食店加月饼战团,加上港人送礼文化未改,送到对方“食唔晒”,亦令月饼弃置量急增。
摄影:徐嘉莼

惜食团体:八成由生产商提供

佳节前后,“月饼山”出现在惜食团体民社服务中心内,职员忙碌地在中心打点,安排一众基层家庭“取个饼”。机构推行“粮友行动”食物回收计划自上周三(19日)起回收月饼,项目统筹邓文俊屈指一算谓,直至前日中秋节,已回收8万个月饼,比去年多出2万个,说到供货“大户”,当然就是大型月饼品牌或生产商,占了八成;其余来自救食平台、食肆品牌及市民大众。

炒货流心奶黄月饼占近半

早前有主攻流心奶黄的月饼炒家损手求退。项目统筹邓文俊指出,今年所回收的月饼中,超过一半是奶黄月饼,传统月饼反而减少。他分析:“早前有一只奶黄流心月饼卖至断市,原因是其他人觉得可以‘炒’,变成一个工具去赚钱、炒作;到售罄后第二轮发售,(月饼商)以为市场反应好,卖得完一批,就生产多一大批。不过,第二批反应已不是之前般热烈,到最后临近中秋的批次,根本是卖剩了、多余、炒不起,未必有人会来换,结果就变成剩食。”

月饼成为品牌战工具

“有些餐厅本身也不卖传统食物的,也会卖月饼。”邓文俊说,愈来愈多食肆或公司企业加入月饼市场,透过卖买或送赠月饼,建立品牌形象,令整体市场月饼生产数字一直攀升,造成泛滥和浪费,“因发现送赠月饼能建立品牌,商家往后几年会生产更多。”

“过剩月饼”成月饼品牌战的副产品,邓文俊认为,“宁愿(生产)过剩,多到市场不能接受,也好过有人想要,但卖不到给他,想‘赚到尽’。”情况直接反映在回收数字上,邓文俊说:“所收到月饼,品牌种类愈来愈多,数量不止十多盒,而是一百盒、二百盒,甚至一千盒都有。”

邓文俊认为,回收量大了,不代表不再存在浪费,环保责任始终在于生产商身上。

找惜食团体“包底”了事

事实上,中心回收月饼量每年递升,由2016年5万个、2017年6万个,到今年8万月饼,升势停不了。邓文俊见到这现象,也陷于一片反思及挣扎,究竟回收团体是否成了浪费食物的“帮凶”?

他形容:“生产商造多了食物,卖不完,不想大众知道这些剩食会被掉去堆填区,造成浪费,其中一条出路就是找我们帮手处理,变相年年也会有人‘包底’,总之你会帮我处理剩食,那我就制造多些。”

“粮友行动”按会员的家庭人数派发月饼,每个家庭一般都获派一盒装月饼和几件散装的月饼,连同其他派发的食材,如面包和蔬果,人人都满载而归。

政府可以做甚么?

他建议政府与业界加强沟通,包括要求月饼公司将生产数量、销售数字、回收途径等汇报予政府,再由政府分析,约束食物浪费。同时,他也建议,参考外国造法,透过税收惩罚公司生产过剩的行为,又或者以免税措施奖励公司减少浪费。

不过,目前面对这月饼山,邓文俊现在仍努力将收集的月饼,免费分发给已登记会员,包括低收入家庭、长者等,以及会转赠给不同的服务团体、教会、学校。

另一惜食机构:部分地区基层“食唔晒”

月饼泛滥,派予基层是否等于令“剩食”消失?今年于中秋节前十天,于全港回收月饼的“食德好”比去年更多收约3万个月饼,总回收量逾7万个,增幅近倍。机构指,回收数量大增,变相需分发更多出去,部分地区例如葵涌、马鞍山等,有合作民间组织反映基层街坊未能“加码再加码”地接收月饼,机构要派往其他地区。
 
“对方食得晒先好送”

食德好项目经理袁德志表示,要解决月饼过剩问题,源头控制才是出路。他认为,本港市民及机构间,送礼文化仍盛行,收礼者根本吃不完,提醒大众“过节亦要环保”,同时,他亦促请生产商要检视供求数量,勿过量生产,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