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入门】已遗忘的风味:“现在的蔬菜太好味了,没有特色”

撰文: 吴志茵
出版:更新:

这天来到粉岭郊外,当吴良贵(Stony)随手摘下路边一棵紫色花、俗称“酸咪草”的植物,然后放入口中细嚼。此情此景,或许我们这些城市人会感诧异。我们已习惯事事讲求卫生安全,在路边采摘野菜即食?太不合标准了吧。

酢浆草,俗称酸咪草,有紫色花及黄色花,常见于本港郊野。(梁鹏威摄)

昔日在缺乏物资的环境下,由于野菜生长于屋前或田边等手到拿来的地方,所以吃野菜充饥的情况十分普遍。生于城市,我们很难想像在这年代仍有人采习野菜食用;然而,现实中的一些贫穷地区,野菜仍是食粮的选择。“香港比较城市化,会难以接受。”资深生态导赏员Stony举办野菜导赏团,目的不是教人采吃野菜,而是要让城市人放慢脚步,在绿荫下边行边看,认识这些既平凡但独特的可吃植物。

小花十万错,属外来物种,特别之处是正方形的茎部。在鹤薮一带非常普遍,Stony说以野菜来说属于好吃,没有苦涩味,容易处理;可以滚汤,又可炒蛋。(梁鹏威摄)

昔日吃来充饥 今天食其风味

野菜,若从字面所指的是野生的蔬菜,亦即是生于山野,没有经过人为栽培的可食用植物。在香港与台湾都被称为“野菜”,但这名称于日语的意思,其实是泛指日常食用的蔬菜,真正的野菜在日语则称为“山菜”。

Stony是资深生态导赏员,自小喜欢行山露营,对野菜有深入研究。(梁鹏威摄)

若细心留意,其实不难于路边、石缝或花圃间找到野菜的踪影,只是我们平时不曾注意或了解,统统以“杂草”来称呼,野菜其实一直以人为邻。常说:“路边野花不要采”,但除了野花,野草也不可胡乱采摘,因为根据香港法例,任何人未经许可都不得在郊野公园、政府土地及康文署管辖范围内拿取、摧毁或干扰植物,即使在私人农场范围,亦必须得到同意才可采摘。

我们日常食用的蔬菜经过栽培改良,施肥打药,即使千里迢迢从农田运到我们的餐桌上,仍然保持鲜甜翠绿;野菜既不能保鲜,其苦涩及草腥味亦非人人懂得欣赏。不过,Stony对此另有一番见解。“喜欢野菜的人就是喜欢食风味,苦也不要紧。以前油麦菜也很苦,但现在已不苦了。现在的蔬菜太好味了,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特色。”

金银花是五花茶其中一种材料,花开的时候是白色,凋谢时候会变黄色。(梁鹏威摄)

分辨有毒植物

野菜种类繁多,Stony沿途随手找来十种八种,娓娓道来各种植物的特性及药用性。他年轻时喜欢行山露营,十几岁已研究野菜,于郊外采摘野菜充饥。除了参考相关的植物书籍,亦配合中草药书来研究野菜的药用价值,即所谓的“医食同源”。

Stony来到朋友位于粉岭鹤薮开设的有机农田,边讲解边把野菜摘下品尝。虽然野菜唾手可得,但毕竟较纤细,若不幸流落荒野,岂不是要吃大量才能充饥?“野菜也有可食用的根部,即是块状根部(块根),例如土茯苓,属淀粉质,会较饱肚。”不过,如果在性命攸关之时,填饱肚皮实属其次,更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分辨有毒植物。所以Stony在开班教授野菜知识之余,亦教导学生辨别有毒植物,及介绍有助野外充饥的品种。

菟丝子是本土植物,亦是中药的一种,全棵黄色,没有绿色部份。菟丝子属寄生植物,会盖过寄主植物如微甘菊,吸取氧份。(梁鹏威摄)

“可食用植物的种类实太多,这亦是推动我不断学习的源因之一。” Stony在Facebook开设“野菜研习班”群组,分享野菜资料。现时群组已有逾300名成员,他每月举办一次野菜行,带团到不同地点作实地考察。刚过去的5月就到访了沙螺湾,认识当地的野菜;每季亦会举行野菜宴,在农场内与成员一同下厨,分享野菜食用心得。Stony说,自己带团介绍野菜知识,并不是要鼓励人采摘和食用,而是要让更多人认识大自然之美,借此传播保育讯息。“如果不想一件事发生,最好方法不是要禁绝它,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深入了解,作为教育的一部份。”

荠菜的特征是其心型果实,属十字花科。茎叶可作饺子材料,但开花后不适宜食用。(梁鹏威摄)

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要打开认识可食用植物之门,传统方式就是专修一门学科,但Stony却认为学习应以趣味行先。“传统学习会先教植物学及分类学,但以大众来说,我会建议不如先去‘认住’植物。”Stony解释,植物在开花结果时最独特,平日行山时可以先为植物拍照,“认住”植物的长相,到下次即使还没开花,也较容易认得。“没有花和果来作识认,即使讲解也无法记住,学了也没有印象。”Stony说,他提供一个趣味角度予大家认识植物,吸引学员进入野生植物的殿堂。

苎麻属纤维植物,食用价值高,据Stony称,一些村落会把它的树叶打碎、隔渣来做茶粿。(梁鹏威摄)
构树的树叶可以用来造纸,雌花会结果,果实一丝丝成熟后会呈橙色,多汁,圆形部分则可做酱菜。(梁鹏威摄)

放慢步伐 细味大自然

年届50多岁的Stony说,自己的体能已大不如前,而野菜导赏是边行边停的,算是比较轻松。“年轻时行山,像是要跟自己或朋友比赛,不会停下来欣赏自然环境。后来接触多了,发现愈是深入了解,愈发觉大自然的奇妙;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倾向爱看石头、植物等静态事物,认识一棵植物为何是这种颜色、那种形态,其实很有趣。”Stony已有13年导赏经验,现在放慢了脚步,与人分享大自然之美。“倒有种享受人生的感觉。”

研习班的学员大部分是退休或半退休人士,不过有次开班却遇上几位妙龄少女,原来她们是修读环境生态的学生。“现在很多人会选修环境科学之类涉及自然的科目,不过年轻人始终(对野菜)没有多大兴趣,没有耐性,无法停下来细赏。”

城市生活节奏急促,有时为了赶上时代的急流而错过了身边的风景。要做到放慢步伐,不必待年老退休,只要提醒自己偶尔停下来,环顾周周,即使只是平凡的花草,也能发掘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

Stony说办野菜团可以带人边走边看,放慢步伐,与人分享大自然的各种美态,有另一番体验。(梁鹏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