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老.三】新加坡去年推长者重聘指引 社联:香港应效法

撰文: 谢慧心
出版:更新:

现时香港65岁以上长者的劳动人口约为99,200人,由2010年至2015年间,上升9.5倍。活到老,做到老,在这个年代会有两种颇为极端的解读:有为口奔驰、手停口停的基层长者;也有追求退休后人生满足感的另一种长者。少子化让劳动人口下降是许多发展国家的趋势,社会要如何转型一个适合长者可以选择继续工作的年代?

说到长者在职,的确有两个面向,也能从统计数据反映。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会保障及就业总主任黄和平称,若从香港长者的工种结构与社会整体状况比较,有两类工种是长者从事的比率均较高,一类是经理级工作,全港人口比例为10%,长者比例却达14-15%;另是基层工作,全港比例为20%,长者比例却达三成,“这两种工作,长者的比例均较整体高三分之一。” 原因可能与劳动市场的需求有关。在知识型的社会,经验变为愈来愈重要的资产,许多企业近年都聘用退休员工担当顾问等工作,“讲体力、效率,用机械人做都可以;知识,上google打个字已经有。现在的趋势是Wisdom-based society。”黄和平去年在讲座听到经济学家黄元山这个分析,印象深刻。“之前认识一个社企项目,几个年青人创业,找来商界退休朋友做mentor(顾问),替他们的市场推广、定价、宣传海报给予意见,果然帮到生意做得更好。”

香港长者劳动人口参与率,于1980年代曾经高逾20%,其后一直下降至2000年为低谷,仅约5%。其后近20年间,又上升至现时约19%。黄和平表示,香港在1980年代因为欠缺社会保障,长者需要透过参与劳动来维持生计。但香港在1970年代才推出普及教育,这一代的长者近半的教育水平为小学或以下程度,然而,香港的产业转型相对海外社会来得急速,长者面对金融科技为主的社会结构,就业机会愈来愈少,就业率也因而下降;若有经济需要,最终只能选择基层工作。

当预计未来人们可以活到百二岁,应该做工到几多岁?(资料图片)

新加坡政府已推长者重聘指引 未来十年,随著新一代长者的教育水平提升,长者参与就业市场的需要不容忽视,但要留住他们,让长者有选择继续工作的空间,需要许多配套。社联长者服务总主任梁凯欣指出,新加坡于2012年将退休年龄延至67岁,去年政府推出“Tripartite Guidelines”,为雇主重聘退休雇员订定指引,认为很值得香港参考。指引内提及当员工快要退休,公司需与员工商讨要退休还是重聘;若选择重聘,公司作为雇主应如何设计工种;如何按长者的参与能力,设计合理薪酬;如何帮助长者议价;政府的角色如透过薪金津贴等协助这些公司聘用长者等。“若有正式的指引给公司参考,也让长者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下,选择退休或重聘,这是值得香港参考的。”

新加坡政府于2017年将退休年龄由65岁延至67岁后,推出“Tripartite Guidelines”,由政府为雇主与长者雇员订定重聘的指引,包括四大方针:1. 雇主与雇员双方需就退休后重聘作计划与预备,如选订合适雇员、计划重聘后的工作安排等;2. 制定重聘合约,如职位、聘用期、薪酬及医疗等福利、终止合约通知;3. 认可重聘雇员的贡献;4. 协助合适而未获重聘的雇员,如提供培训等。

未来退休年龄应否延后,长者本身又是否想继续工作,存在许多考虑。(资料图片)
梁凯欣指,鼓励长者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再就业,需要政策上的许多配套,新加坡政府推出指引,是值得参考的模式。(欧嘉乐摄)

她指出,商界对于长者就业的需要,亦需加强意识:“现在较少见到有为长者度身订造的人力资源政策。”例如长者常见有长期病患,需要在公营医疗服务,但覆诊时间受限,即使本身没病患,他们亦可能是照顾者,“公司如何给他们一种(上班时间)弹性,让他们既可照顾身体,也能工作?” 上班赚钱,还是领取社会福利划算? 另是许多实际金钱上的计算。梁凯欣指,现时对于65岁以上的雇员,雇主与雇员都没有责任作强积金供款,“MPF制度是否需要修订,让雇主继续供款,让长者重聘也有MPF的保障,真正退休时可以储多少少钱,尤其是基层员工?” 黄和平指出,欧盟国家对于长者就业的态度,会考虑长者福利与工作的接合度,让长者有再就业的动机:“若他们工作,有些福利会减少便是‘唔著数’,例如公司不供MPF,其实变相减人工,这就是不著数。” 引申到香港的长者福利,以高额长者生活津贴为例,现时金额为$3,485,申请者设入息额限,单人约$7,750、夫妇为$12,620。他举例,若长者有工作,月入约$8,000,则无法申请高额长生津,“变相少取三千几元的社会福利。在欧盟的框架,这可看为marginal tax rate,有工作等于‘蚀’了福利。如此看,香港对(在职)贫穷长者的税率接近50%。

黄和平指,本港65岁以上长者的工作时数中位数接近40小时,全港中位数则约45小时,反映长者劳动市场与主流没相差很远。(欧嘉乐摄)

社工妈妈70岁仍在职:考虑退休或失社会福利 这些考虑,不只限于基层长者,对于一般长者也是鱼与熊掌。例如黄和平的母亲,70岁依然在职,于一家已打工十多年的公司做会计文员。“她是很喜欢工作的人,在这间公司做得开心,有寄托又被肯定。这工种不用体力劳动,她处理到。” 最近一家正商量母亲应否退休,“若她继续工作,她与阿爸都取不到长生津,加起来逾七千多元,这是好实际的考虑。”当然,除了退休保障、政府福利,也有个人满足感、生活沉闷、需否凑孙等个人与家庭的考虑,黄和平想指出的是,现时长生津以资产及入息限额来筛选申请者,让长者失去选择生活方式的空间。梁凯欣说:“当长者没有社会福利,议价能力低很多,便什么工作都要做。”黄和平续称:“意思是,为什么要有政府?正是个人因某些原因,不能自我保障,如没知识、没集体能力,才需政府介入。如长贫工没有议价能力,唯有叫政府议价,最低工资实行后,他们的生活水平真的有显著提高。”无论是退休保障抑或促进长者就业,背后抱持的价值,都是珍视长者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