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耕种】新人坪𪨶拜师耕法有分歧 婆婆被说服:让他们发挥
昔日,本地农民以耕种养活自己和家人,向土地索取粮食;今天,香港仍有人从事耕种,但大部分已不是传统农民。他们拿起锄和耙,延续土地的活力,背后还有什么原因?我们走访新界东北的农田找寻答案……摄影:梁鹏威
我当他是还有青春可以浪费,反正年轻,什么都试试。
想试试如何营运一个农场,不止是农耕技术,还有整套农夫生活模式以致生产后的销售方法,都要学做一个农夫。
阿山现年27岁,去年8月起住进上水坪𪨶的有机农场,“拜师”学耕田,师傅是在坪𪨶耕种40年的李桂莲婆婆。阿山读过为期13周的永续栽培设计证书课程,“毕业后”真正下田是由去年夏季的收成期开始。
阿山和两位朋友在田里实践有机耕种的方式,种菜前翻土,只会浅耕,尽量不打扰泥土底层的生物;相反,李婆婆会用传统深耕方式翻土,认为应尽量利用阳光杀死泥土里的细菌。二人意见分歧,但李婆婆最终却被说服。“我还是由他们作主,让他们发挥。”尽管有发挥空间,师傅徒弟都对耕种有高要求,李婆婆说:“最重要是保住本地优质有机菜这个品牌,不是优质,种来‘把鬼’!”对于耕种的态度,他们都抱有相同的坚持。
默认了的接班人
采访当日,菜心已经长成,阿山执起割菜刀,蹲在田边割下3棵作为午餐,李婆婆在旁边看着,双手放在身后,手指早已戴上割菜专用的刀片指环,待阿山起来后下田示范一次。她半蹲下身,以单手利落地割下一棵菜心,右手割菜,左手收菜,完整的菜叶向上,整齐收紥成一束。李婆婆说:“用刀太慢了。”
师傅竟然偷偷藏起秘技,不教阿山用刀片指环?李婆婆立刻瞇眼笑起来:“说什么不教他?他们有3个人,我准备了3套农具给他们!”李婆婆常常说:“我把粗重的都给他们做。迟些收采南瓜还是要靠他们,南瓜那么重!”不过,剩余的“细活”也并不简单,田里搭建的所有竹架,都是李婆婆建起的,因要扎实建好一个竹架,除靠技术,还要经验。
毕竟农夫的工作成果以“年”计算,阿山学习农务一年未满,接踵而来的挑战还有很多,李婆婆一番告诫算是含蓄的鼓励。以农夫的平均年龄而言,阿山算是“太早”入行。李婆婆看了阿山一眼,目光肯定地说:“无论他们做不做得到,以后都会全部交给他们打理。”意思是早已接纳了这个颇年轻的接班人。
学师至今半年有多,李婆婆已不止一次亲尝阿山种的菜,至于味道如何,李婆婆犹豫良久:“还可以。”从师傅的保守答案看出了几分严厉。入学终有考试之期,李婆婆再为阿山评估分数,迟疑半秒的回应令人手掌冒汗:“算是合格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