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矿场】义诊30年见证变迁 医生、村民每年聚旧团年
马鞍山村曾住上5000人。到了70年代中矿场结业,村民陆续外出工作,搬离马鞍山村。留下来生活的,很多都是老矿工及其家属。那时交通不便,村民出村看病都得颠颠簸簸坐车下山,然后坐船前往沙田。
1987年,欧耀佳医生一次偶尔上山做义工,开启他到马鞍山村义诊的路。这里没有亮丽的装潢,也没有登记处和药房。欧医生的诊所只是三张书台、两个铁柜组成。打开一本封面写着“1988 Diary”的记事簿:1987年11月21日,欧医生第一次来马鞍山村义诊。记事簿上,正式登记的病人已达301人。 欧医生见证过不少村民离世,也曾替已离世、有长期病患的老村民写死亡证明。301人里,大约三分二已经离世,或搬离马鞍山村;至今,欧医生依然小心翼翼地将他们的病历保存起来,随便揭开一份病历,也能记起他们。
摄影:郑子峰
冥冥中自有安排?
1984年,欧医生与其他医护人员在新蒲岗组成义工团队“社区健康发展计划”,培训义工到社区做健康检查。欧医生一直认为,来马鞍山村义诊有份难以言喻的缘份。87年的夏天,他和朋友在附近行山,本想到马鞍山村一游,却找不著入村的路。翌日,他就收到何文田青年中心的电话,邀请他们上山替老人做健康检查。
那次服务,有位义工得知老村民外出看病的路途遥远,动辄花上一、两小时,就问欧医生:“可唔可以嚟帮佢哋睇病?”欧医生爽快答应,教会会负责买药的费用和提供地方,于弥撒后诊症。每逢星期六下午,那年冬天,第一次义诊就有45位村民来看病。
早期多老矿工患肺病 现跟进病情、作健康教育为主
欧医生还记得,早期每次都有40、50人来看病。很多老矿工还有肺积尘、哮喘病。每逢转天气,他们就会气喘得严重;那时候,欧医生一年要购买3、4次药,很多都是治愈哮喘的喷剂。每到冬天,欧医生也得替村民打流感疫苗,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医生就拿著针走到他们的家。
后来,天主堂没再办弥撒,加上很多村民迁出,诊症的人逐渐渐减少。直至2001年,老人会易名为“马鞍山村老人会”;欧医生诊症的地方,也转到村口的老人会会址。现在,每个半钟有一班村巴往来马鞍山站和马鞍山村,车路也铺得平坦,交通不如以往不便。
现在村内还有约200人居住,每次义诊大概只有8、9个人看病,以长期病患为主,大部分病人都是定期取血压药,一年也只需购买一次药。义诊的作用也不如以往显著,主要作健康教育为主:“其实全部系嚟follow up(跟进),好少好少,好间唔中会有啲(新人)。有啲出咗外面,不过佢知道我喺度,有啲嘢唔妥,特登走返嚟问下我。比如有啲人要做手术之类。”
村民:有咩事就会问佢
梁兆笑著说:“我有咩事,成日问佢问题。欧医生成日好亲民㗎,又同啲老人家食饭。好熟络啦!20几、30年,好信得过呢个医生!”他的右手先后施过四次手术,近日开始感到疼痛,特地来问欧医生:“我惊佢唔知会唔会发作。” 欧医生说,应该只是风湿,梁兆才放心下来。张伯伯的下巴隆起硬币大小的肿瘤,起初由欧医生跟进;现在外面的医院已在跟进他的病情,他还是特地来找欧医生:“医院讲得好快,我有好多嘢唔明白,特登上嚟问清楚佢。我啲老人家听嘢,又无记性,佢讲完我都唔知咩事。”
手术疑难以外,小如量血压的问题,欧医生也是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有位90岁的婆婆来找欧医生:“我用自己𠮶机度(血压),180几、190几。唉!吓死我,唔敢做嘢,郁都唔敢郁。”医生再为她量血压,结果正常,著她不用担心,解释可能是家居的电子血压计不准确:“唔使惊啦,下次带埋部机嚟,睇吓有冇问题。”
医生以外,也是家人
欧医生上山,是村民看病的日子,也是老村民聚头的日子。尤其有些迁离马鞍山村的居民,一个月才会来老人会一、两次。每次诊症之后,老人会的负责人波叔也会安排大家一起吃饭。每年新年前,老人会都会办团年饭;不论已迁出的、留在山上的老村民都十分著重这顿饭:“系佢哋讲嘅,虽然唔系一家人,但都当作系家人,见得一次得一次。”欧医生笑说,曾有次因做手术,迟到1小时,他们也坚持一定要“等齐人才开饭”。
欧医生说,现在上山义诊是为了跟进老人家的长期病患,也是为了和老人家聚旧:“好似啲子姪返去探老人家咁。”1年后退休,欧医生也坦言,有天或许会结束义诊服务。但是,30年来他和村民之间建立的关系,相信不会因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