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矿场】4间课室的山上学校 足球队出城次次输24支汽水
50年代,国共内战后,内地大量难民来港,部分难民在马鞍山村落脚生活,在矿场里当矿工。高峰时期,这条村住上5000人。那年头生活艰苦,村内有两大教会办学,让矿工子女能免费接受教育。其中信义学校只有4间课室,5个老师,60年代6个年级加起来也不到100人。到了1967年,毕业生也只有8人。1976年,学校随著矿场结业也一并结束。约在50年后,50、60岁的旧生和老师再次聚首一堂,说起往事时七嘴八舌,争相自认最乖,回忆当年在山上物质匮乏的小学生活。
五十年代国民党党员国语授课
50年代在信义学校读书的饶玉龙说,早期在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是讲国语:“全部都系北京人,讲北京话好标准。逃难落嚟,不过识几个字就去咗教书。”后来,有些逃难来港的国民党党员申请去台湾,学校的老师离开,后来再新请一些本地的老师,学校才变成广东话授课,1963年来的陈老师便是其中一位。
坐船横越吐露港、交通车上山
74岁的陈宝玲老师,当年家住太子道,每次来学校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先坐爸爸的私家车到沙田,然后再坐半小时船到马鞍山码头(现时恒安邨的位置),再坐矿场的交通车上山:“15分钟啦,走咗7点9歌(𠮶)班就要行上去。好登(颠簸)㗎,登到死 。”那时上马鞍山村还未有车路,进村教书山长水远。学校有宿舍提供,陈老师每逢周末才回家一次:“无短周,全部都系长周,礼拜六下午回家住一晚,礼拜日又返嚟。所以系好艰辛。”旧生梁文胜也说,小学时期,一年才会出沙田一次,算得上是大事。
为何陈老师仍然会来马鞍山村教书?“因为喺出面揾唔到嘢做啰!”1963年,陈老师在柏立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到了学校开课时还未找到工作,就去了教育署。她还记得,当时有5个准老师来面试:“因为佢要音乐老师,咁我识弹琴,所以就请左我。”
4个课室教6个年级复式授课 旧生:“证明我哋好乖”
结果,陈老师误打误撞就来了信义学校教书,除了音乐之外,陈老师还要教数学、中文:“咩都有教吓,都系啲普通科,就系无教英文。”这里只有4个课室,却有6个年级的学生,老师需要“复式授课”,一个课室内有两个年级的学生,老师教完一班,那班就先做功课、作业,老师同时再教另一班。旧生梁文胜就笑道:“以前(低年级)听过晒,高班就可以瞓觉。”陈老师就说:“唔系个个都听过记得。”“做作业都做唔切啦,你有你讲我有我做。”饶玉龙说。
在师范的日子无学过复式教授,陈老师也是无师自通:“无学过复式教授,全部都系自我发挥。都无用到啲咩教学法、教具,全部都系传授书本知识。”两班一起上课,课堂秩序不会很难维持吗?老师还未回答,旧生廖凤娇就说:“咁样证明咗我哋系好乖啦。”在这里教书劳气吗?大家立刻回应:“我唔曳㗎!我都唔讲嘢嘅!”旧生们自认最乖,陈老师才缓缓道出:“其实对我嚟讲就有(劳气)嘅。”
被老师搉头壳:“街市!街市!”
这班大细路有没有被老师罚过?梁文胜依然记得被搉头壳的经历:“𠮶时一年级咋嘛, 写个9字唔识写,写极都写唔到。畀校长搉头壳系咁讲‘街市、街市’!𠮶时听唔明佢讲国语,其实佢系讲‘该死、该死’。”本来廖凤娇一开始还说:“我系被打过一下手板啫!”听到文胜的经历后,廖凤娇就立刻补充:“啊!有啊有啊!佢都用过枝竹搉过我㗎!”
唯一的足球队 最开心有波衫著
那时生活简单,课后没有兴趣班,唯一是圣诞节前学校会组织诗班练歌。到了1970年,信义学校出现了第一队足球队——信联足球队,那亦是全校、甚至是全村唯一一队校队。58岁的李国贤和黎文超是当球队当年的前锋和左翼:“当年有位老师见我哋钟意踢波,就帮我哋组队。”
国贤和文超五年级时,新来的刘老师刚巧也喜爱足球,眼见学生喜爱踢波,就找他们组织球队:“佢话要成立一队足球队,梗系要整队波衫。睇下用咩名、颜色。”那个年代,一套校服是全年的服装,所以加入球队,最威水莫过于拥有波衫:“有个队友着咗成20年!”这件红底白字的波衫,黎文超也穿了10多年,破烂才舍得丢。
乡下仔出城 身在标准球场“落到去都唔知企边度 !”
这队波说不上是正式球队,加上刘老师才刚好11人:“都无咩话练波㗎啦,只系比较正式学吓点样踢波。”例如,老师会在树上绑着足球练习顶头槌,或是让他们练习传球等。后来,文超毕业了,13、14岁的他在山下的车房工作,认识一班也喜爱踢波的车房工人。终于,信联足球队和一些旧生一起出战,去青年会在乌溪沙的标准球场比赛。
球队犹如乡下仔出城:“去到直头呆咗,落到去都唔知企边到,未试过打咁大嘅场。”别人穿著钉鞋,文超却是穿著白饭鱼:“所以大家一抢波,都唔够胆去掂人哋只脚,因为佢哋啲鞋有钉,惊佢踩落嚟唔掂架嘛。”结果第一次比赛11比1,信联惨败而回:“打到好辛苦,又落雨。输咗个个都头耷耷。”
屡战屡败 次次输24支汽水
输掉比赛,文超他们还要买24支汽水给胜方:“一定又要打汽水,先有啲冲劲。我哋而家输咗,又要买汽水畀人饮,又要托埋比人,又要输。真系无晒面子!” 如是者, 这队信联足球队继续越级挑战20多岁的球队:“因为我哋都想要赢返佢一次,威返一次,要面。无理由次次输比你!”结果,信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6、7年过去了,始终没有赢过一次:“始终都系赢唔到佢哋,都有啲遗憾。不过,就算输波都开心。”
这些旧生本来已经失去联络,直至近年基督教香港信义会鞍山探索馆展开保育和记录矿村历史,编成《矿山记忆:铁,不一般的故事》一书,这班旧生、老师才重新联系在一起。廖凤娇说:“就算唔系揾返佢哋,呢揸同学、邻居系记住㗎,记住佢哋好开心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