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评】大格局新闻vs小人物故事 是否必须二取其一?

撰文: 梁奕朗
出版:更新:

“睇完篇人访,咁又点?”
这大概是所谓“软新闻”的永刧轮回。以人物访问的方式呈现议题,总要挨几下靶:除了故事本身,人情故仔能告诉我们什么?又有没有批判的力道?
相较政策分析、评论,人访好像没有那些“大格局”,无法为读者提供明确的指引,但当我们取前而舍后,会带来什么后果,政策/人访的划界又有什么问题?

介定新闻同时是介定知识

人物故事是不是新闻?我们习惯以有用与否判断资讯的价值,新闻也难以脱逃这种思路。而有用、无用的准则通常取决于报导有没有仔细的分析、实际可行的策略及建议,而人物故事被认为“不是新闻”多因其“感性”或“煽情”。例如清洁工议题,一篇分析外判制度的报导比起清洁工人访会被认为更“有用”,指出当下的处境与问题。

介定新闻,同时是介定何谓知识,决定读者接收怎样的资讯——这是一个过滤的动作。定义本身并非错误,只是我们必须发问,当习惯于工具式的、或者分析性的新闻报导、评论,会有什么被排拒在系统之外?这个问题并不等于拒绝分析性新闻,并不是说新闻无须规范;而是这样的系统会带来什么后果——批判、评论的角度必然是正经八百的吗?而其中又遗漏了什么?

只是我们必须发问,当习惯于工具式的、或者分析性的新闻报导、评论,会有什么被排拒在系统之外?(陈嘉元摄)

所谓“正统”、所谓“异端”

政策分析的评论经常出现一种视角:一种统治、支配的权力视角;个人与国家机器截然二分,两者总是持续抗争的状态。可能是某个政策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或者是某个经济政策解释社会实况,而评论的责任就是梳理它们的运作,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或者漏洞,像博奕中的军师。

若然说我们的社会自由而开放得这种支配的关系并不存在,只是单纯的痴人说梦。但这支配关系是不是单纯的支配者/被支配者衍生的结果?权力关系可以有更复杂的面向:傅柯在《性史:第一册》中指出权力是流动而非中心化、呈网状,“权力关系的根源处,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二元性和恒常对立….权力带来了力量关系的再分配、再联盟、霸权化、系列配置和聚歛”。

如果以单纯的支配者/被支配者、个人/国家机器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我们或低估了其它的可能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今日官员琅琅上口、成为官方论述的“狮子山下精神”,其出处也不过是一套70年代的电视实况剧集——很显然剧集的出现并不能套入支配者/被支配者的框架,很难说《狮子山下》的出现就是为了官方服务,而一套剧集成为官方论述并不只是出于支配者的意志,而是一连串流动、由下而上的效应。

两者不必然对立

如是说,当支配的视角被定义为知识的正统,实际上限制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权力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流动的。这并不意味我们要舍弃分析,毕竟支配的而且确存在;而是我们必须警惕、批判它的局限,作尽可能的补充。

回到最初的问题:睇完篇人访,咁又点?如果说人访是尝试以感性的方式揭示个体如何在社会角力中被形塑,那这种失落可能来自于错误地期望人物访问可以提供“大格局”观点——而两者实际上并非互不相容,个人的苦难可以同时是一段支配关系的后果,如何把两者揉合,扩阔新闻的光谱才是出路。